邓以蛰

    邓以蛰 :

安徽怀宁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五世孙。父亲邓艺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1912年任安徽教育司长。邓以蛰在清末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于1907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911年归国。在日期间,接触西方文化,结识陈独秀,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担任过日文教员、安徽图书馆馆长。1917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和美学。1923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交往。1928年,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这是一本提倡新文艺的著作,其基本立足点是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超出于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不同意把艺术视为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要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而不要流落为仅使人感官愉快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还论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诗、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的区别等。

20世纪30~40年代初,不再专注于文艺评论,而潜心于对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了《书法之欣赏》《画理探微》《六法通诠》《辛巳病余录》(未完)等论文和著作。《书法之欣赏》原计划写书体、书法、书意、书风四部分,最终只完成了前两部分。他认为书法是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他用“八分”解释书体之演变,认为篆隶为形式美之书体,行草为意境美之书体;并论述了形式与意境的关系,笔画与情感、结体与人体感觉的关系。《书法之欣赏》是五四运动以来从美学的高度研究书法艺术的一篇重要论文。《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等论文,是邓以蛰对传统书画进行美学乃至哲学思考的结晶,包含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结构。首先,他从审美表现与实用两者关系的角度观察中国绘画史,把画史分为四个时期:商周为形体一致时期,秦汉为形体分化时期,汉至唐初为净形时期,唐宋元明为形意交化时期,这四个时期的演化表现着中国绘画从实用到非实用即审美表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他又用“生动—神—意”概括了中国绘画风格的内在发展逻辑。他认为汉代美术着意于动态刻画,至六朝则由生动转入神,即内在性格的描绘;唐以后,则由神的描绘转为意的表达,并认为元明清文人画是形意交化、形意合一的艺术。邓以蛰对中国美术的深刻探讨,从一个方面标志着20世纪30~40年代的学者用西方美学研究传统绘画史与绘画美学所达到的高度。

1933~1934年,考察欧洲艺术,出游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1936年出版的《西班牙游记》,是其在欧洲所写游历笔记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撰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邓以蛰一生执教,对后学和青年一代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的学生王逊、刘纲纪等人都是美术史、美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

为您推荐

姜筠

姜筠 : 安徽怀宁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官至礼部主事。工书画。精于鉴赏,家藏颇丰。绘画工笔、写意皆能,尤长山水,得益于清初“四王”,尤专学王翚,作品多笔墨浓重苍润。书法宗苏轼,兼善篆刻。亦间作..

陈子奋

陈子奋 : 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卒于福州。绘画吸收陈洪绶与任伯年两家之长,笔法挺劲,尤擅白描花卉。作品有《陈子奋宋人笔意图》(中国美术馆藏)。1959年出版《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善篆..

徐操

徐操 : 生于下博(今属河北深州),卒于北京。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即喜绘画,曾从当地民间画师学画人物画。后拜管念慈为师,接受严格正统的绘画训练。管念慈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被召入内廷,一度执掌内廷画院..

黄少强

吴镜汀

吴镜汀 : 浙江绍兴人。生、卒于北京。17岁进入北京大学附属国画科研究所,跟随金城和汤涤学习山水画。1920年随金城、陈师曾赴日本东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20世纪30~40年代先后任教于北京京华美术..

顾坤伯

顾坤伯 : 生于江苏无锡,卒于浙江杭州。13岁拜吴观岱为师。19岁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画,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2年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1935年被上海美术..

潘韵

潘韵 : 浙江长兴人。卒于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并留校任教。1940年任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82年起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