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电影制片厂

    天山电影制片厂 : 中国摄制故事片和译制少数民族语言影片的制片厂。厂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1956年筹建,1958年投产,摄制了第一部文献纪录片《朱总司令视察新疆》。1959年摄制了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阳光照耀着新疆》。1960年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同年还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彩色故事片《绿洲凯歌》。1963~1978年间,专门译制维吾尔族语和哈萨克族语影片,1979年又恢复了故事片的摄制。厂内职工分属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锡伯族、回族、满族和汉族。少数民族人员占全厂职工的半数,少数民族的电影创作人员,约占全部创作人员的80%。制片厂下设文学编辑室、故事片室、翻译片译制科和技术办公室等业务部门;生产设备有摄影棚、录音棚、洗印大楼、剪辑室、技术鉴定室和标准放映室等。80年代中期以来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都可自己独立完成,每年平均生产故事片3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译制片约40部。天山电影制片厂1961年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的彩色故事片《阿娜尔罕》曾获得广泛好评。彩色故事片《向导》曾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不当演员的姑娘》获1983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并在1985年土耳其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获优秀影片奖。维吾尔语译制片《永恒的爱情》和哈萨克语译制片《陈毅市长》荣获文化部、国家民委1984年颁发的优秀译制片奖。1985年除拍摄了《神秘驼队》等4部故事片、2部大型纪录片和 1部戏曲片外,还与台湾方舟影业(香港)公司合拍了彩色故事片《大漠紫禁令》。1985年 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表彰大会上,维语译制片《咱们的牛百岁》、《阿混新传》、《高山下的花环》,哈萨克语译制片《月亮湾的笑声》和《胜利大逃亡》获优秀译制片奖。

为您推荐

《天山风云录》

《天山风云录》:副名:新疆“新兵营”航空队记实。空军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10.3万字。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遣几百名中共党员、八路军指战员进入新疆,与新疆督办盛世才合作抗日,组成“新兵营”..

《天山深处的“大兵”》

《天山深处的“大兵”》:肖溪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2年11月版。29.6万字。军事题材短篇小说选集,共31篇。其中有表现天山深处工程兵战士生活和爱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天山深处的“大兵”》,有正面或侧面反映中越自卫还..

《天山之歌》

《天山之歌》:库尔班阿里·乌斯满着。民族出版社1980年8月哈萨克文版。14万字。诗集。收录哈萨克族着名诗人、中国社会活动家库尔班阿里·乌斯满建国前后诗作60余首。50年代中期本书曾以《欢乐之歌》为名,首次由民族出..

《天山景物记》

天山牧歌(文学)

天山牧歌:诗集。闻捷着。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诗人用富有民歌风味的格调,热情歌颂了勤劳、勇敢、淳朴的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及精神世界。《远眺》、《姑娘》、《晚霞》、《晚归》等用抒情的笔触勾勒了草原风光,抒发了..

《天山山体演化》

《天山山体演化》: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着。科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28万字。分8章。主要从内外营力的作用过程探讨晚第三纪以来天山山体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对天山的新构造运动、冰川和河流作用、山地梯级地形、山..

《天山游记》

《天山游记》:[俄]彼·彼·谢苗诺夫着。李步月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15万字。本书是作者根据1856-1857年到当时属于中国领土的伊塞克湖地区及其附近的天山进行考察时所记日记撰写的。书中详细记述了作者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