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鸡奖

    电影金鸡奖 : 中国电影家协会为奖励优秀影片而颁发的一年一度的电影奖。始于1981年。这一年是农历鸡年,称金鸡奖,象征着金鸡啼晓,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电影创作而奋发努力。其宗旨是表彰做出成绩的电影工作者,促进电影创作的繁荣,活跃电影评论工作,提高电影艺术和技术水平。参加评奖的影片以上一生产年度摄制的为限;参加评奖的创作人员也以上一生产年度有作品的为限。

附:第一届至第六届(1981~1986)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1)
    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上海电影制片厂)
         《天云山传奇》(上海电影制片厂)
    最佳新闻纪录片:《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学教育片:《生命与蛋白质──人工合成胰岛素》(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美术片:《三个和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最佳编剧:叶楠(《巴山夜雨》)
    最佳导演:谢晋(《天云山传奇》)
    最佳女主角:张瑜(《庐山恋》、《巴山夜雨》)
    最佳配角集体:石灵、欧阳儒秋、茅为惠、林彬、仲星火、卢青(《巴山夜雨》)
最佳摄影:许琦(《天云山传奇》)
    最佳美术:丁辰、陈绍勉(《天云山传奇》)
    最佳音乐:高田(《巴山夜雨》)
    特别奖:儿童故事片《苗苗》(北京电影制片厂)
        译制片配音女演员向隽殊(长春电影制片厂)
第二届(1982)
    荣誉奖:《喜盈门》(上海电影制片厂)
    最佳故事片:《邻居》(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最佳纪录片:《先驱者之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莫让年华付水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学教育片:《蜜蜂王国》(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编剧: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最佳导演:成荫(《西安事变》)
    最佳男主角:张雁(《月亮湾的笑声》)
    最佳女主角:李秀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最佳男配角:孙飞虎(《西安事变》)
    最佳女配角:贺小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最佳摄影:邹积勋(《伤逝》、《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最佳美术:韩尚义、 翟然馨、 李华忠(《子夜》)
    最佳音乐:杨绍梠(《喜盈门》)
    最佳录音:张瑞坤(《沙鸥》)
    最佳剪辑:傅正义(《伤逝》、《知音》)
    最佳特技:戈永良、陈继章、周洁斐(《李慧娘》)
    最佳服装:曹颖平(《南昌起义》、《阿Q正传》)
    最佳化妆:王希钟、李恩德(《西安事变》)
    最佳道具:刘清标(《邻居》)
    特别奖:新闻纪录片《钢铁长城》(八一电影制片厂)
       导演 张媛忻(《沙鸥》)
第三届(1983)
    最佳故事片:《人到中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骆驼祥子》(北京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学教育片:《昆虫世界──身体构造与功能》(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美术片:《鹿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最佳导演:吴贻弓(《城南旧事》)
    最佳女演员:潘虹(《人到中年》)
          斯琴高娃(《骆驼祥子》)
    最佳男配角:牛巟(《牧马人》)
    最佳女配角:郑振瑶(《城南旧事》)
    最佳摄影:魏铎(《逆光》)
    最佳美术:俞翼如(《骆驼祥子》)
    最佳音乐:吕其明(《城南旧事》)
    最佳剪辑:周鼎文(《牧马人》)
    最佳特技:张尔瓒、邢培修、金燕茜、李再春、门玉凤、朱革、滕春飞(《孔雀公主》)
    最佳化妆:颜碧君、李遵训、许建新、张家懋(《风雨下钟山》)
    最佳道具:邓成玉(《骆驼祥子》)
    最佳烟火:于泽、王全荣、邱必奎(《风雨下钟山》)
    特别奖: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
        《茶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电影制片厂)
    儿童故事片《泉水叮咚》(上海电影制片厂)
第四届(1984)
    最佳故事片:《乡音》(珠江电影制片厂)
    最佳纪录片:《我们看到的日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教片:《灰喜鹊》(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美术片:《鹬蚌相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最佳导演:汤晓丹(《廖仲恺》)
    最佳男主角:董行佶(《廖仲恺》)
       杨在葆(《血,总是热的》)
    最佳女主角:龚雪(《大桥下面》)
    最佳男配角:于是之(《秋瑾》)
    最佳女配角:宋晓英(《16号病房》)
    最佳摄影:杨光远(《再生之地》)
    最佳美术:王兴文(《李冰》)
    最佳录音:史平一(《再生之地》)
    最佳特技:陶世恭、记景春、王大雨、董振声、才汝质、雒廷富(《火焰山》)
    最佳服装:费兰馨、朱风堂、李琴(《再生之地》)
    最佳化妆:王玢瑞、纪伟华(《李冰》)
    最佳道具:徐国梁
    特别奖: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革命历史片《四渡赤水》(八一电影制片厂)
   故事片《不该发生的故事》(长春电影制片厂)
   儿童片《候补队员》(潇湘电影制片厂)
    青年导演 陈立洲(《路》福建电影制片厂)


第五届(1985)
    最佳故事片:《红衣少女》(峨嵋电影制片厂)
    最佳戏曲片:《五女拜寿》(长春电影制片厂)
    最佳纪录片:《零的突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教片:《广开节能之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细胞重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美术片:《火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最佳编剧:李準、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最佳导演:凌子风(《边城》)
    最佳男主角:吕晓禾(《高山下的花环》)
    最佳女主角:李羚(《黄山来的姑娘》)
    最佳男配角:何伟(《高山下的花环》)
    最佳女配角:王玉梅(《谭嗣同》、《黄山来的姑娘》)
    最佳摄影:张艺谋(《黄土地》)
    最佳美术:张之楚(《雅马哈鱼档》)
    最佳音乐:许友夫(《人生》)
    最佳录音:苗振宇、冯德耀(《雷雨》)
    最佳剪辑:周鼎文(《高山下的花环》)
    特别奖:纪录片《香港一百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喜剧片《阿混新传》(珠江电影制片厂)
   第六届(1986)
    最佳故事片:《野山》(西安电影制片厂)
    最佳新闻纪录片:《抗日烽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手》(八一电影制片厂)
    最佳科教片:《崛起的第三金属──钛》(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美术片:《金猴降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最佳儿童片:《少年彭德怀》(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最佳男主角:刘子枫(《黑炮事件》)
    最佳女主角:岳红(《野山》)
    最佳男配角:辛明(《野山》)
    最佳女配角:王馥荔(《日出》)
    最佳编剧:曹禺、万方(《日出》)
    最佳导演:颜学恕(《野山》)
    最佳摄影:郑康振、赵晓时(《绝响》)
    最佳美术:张景文、彭俊(《绝响》)
    最佳录音:李岚华(《野山》)
    最佳服装:麻利平(《野山》)
    特别奖:故事片《咱们的退伍兵》(上海电影制片厂)
          《迷人的乐队》(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 王苹(《中国革命之歌》)

为您推荐

《电影技术》

《电影技术》 : 中国电影技术杂志,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编,月刊。创刊于1957年,1966年被迫停刊,1979年复刊。该刊面向广大电影技术工作者及电影技术爱好者。主要内容包括影片生产中的各种工艺技术、技术理..

电影胶片

电影胶片 : 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

电影剪辑

电影剪辑 : 电影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的整个工作。剪接 (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在有些国家,更是"剪辑"的同义语。剪辑,将一部影片拍摄的..

《电影求索录》

《电影美学基础》

《电影美学基础》 : 中国电影美学专著。谭霈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书分为"电影艺术的构成"、"电影动作的特性"、"银幕的时间和空间"、"电影中的假定性"、"电影中的`人学`" 5章。作者从与其他..

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 : 研究电影艺术基本规律和电影特性的学科,美学与电影学的边缘学科。关于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主要有三种意见:①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认识现实、反映现实的问题;②研究电..

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 : 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C.麦茨、意大利的V.艾柯、英国的P.沃伦等为最著名的代表。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影语言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