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

    罗马尼亚电影 : 罗马尼亚在1896年 5月27日第一次放映了L.卢米埃尔的影片。一年之后,于1897年出现了罗马尼亚人自己拍的风景片《泰尔古·莫西洛尔》、《基谢列夫的公路》等。1909年建成了专门的放映厅。1911年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非常不幸的爱情》,1912年拍了反映1877~1878年俄土战争的影片《独立战争》(两部均由G.布雷泽亚努导演)。此时期内,维也纳、柏林和布达佩斯的富翁们还出钱拍摄了一些情节剧和惊险片。无声电影时期较好的影片都是在1920~1930年间拍摄的。如齐奇西导演了《幸福的浪潮》、J.米哈伊尔在犹太人区域中摄制了《马纳塞》(1927),沙希其安同奥地利合作拍摄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等。在有声片初期,生产的影片很少,外国影片充斥电影市场。从1940年法西斯占领起,电影生产几乎完全停顿下来。解放前,较好的影片有:音乐喜剧片《乒-乓》(1935,N.斯特罗耶和V.瓦西拉凯导演)、J.杰奥尔杰斯库根据I.L.卡拉迦列的舞台剧名作改编的讽刺喜剧片《暴风雨之夜》(1942)和根据T.穆尚泰斯库的话剧改编的《冬夜之梦》(1946)等。1944~1947年,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把一些革命事件记录到胶片上,摄制了一些新闻片和小型纪录片,如《乡村狂想曲》(1945,J.米哈伊尔导演)、《森林》(摄影师J.杰奥尔杰斯库)、《一分钟》(摄影师I.波斯坦)等。共和国成立后影片生产和发行实现了国有化。1950年开始建立布夫迪亚电影基地,成立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和亚历山德鲁·萨希亚纪录电影制片厂。1957年建立起国家电影资料馆。
  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的第一个故事片摄于1949年,系J.克里内斯库导演的《山谷在轰鸣》。在随后的50年代里,又相继拍摄出《我们的村子里》(1951,J.杰奥尔杰斯库和V.伊柳编导)、《为了美好的生活》(1951,E.涅格良努导演)、《米特雷亚·科科尔》(1952,L.丘莱伊导演)、《号手的外甥》(1954,J.米哈伊尔导演)、《展开》(1955,J.克里内斯库导演)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表现新人新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此外,以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有《罗马尼亚佃农》(1952,根据I.L.卡拉迦列的作品改编,J.杰奥尔杰斯库导演)、《幸福的磨坊》(1957,根据I.斯拉维奇的原作改编,V.伊柳导演)等。第一部彩色片为儿童片《红睡莲》,摄于1955年,G.托比亚斯导演。
  进入60年代以后,改编影片仍占很大比重,比较突出的有根据L.雷布雷亚努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被绞死者之林》(1964,L.丘莱伊导演)和《起义》(1966,M.穆雷尚导演),它们忠实地再现了原作者创作思想。这一时期反映罗共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著名影片有《多瑙河之波》(1960,L.丘莱伊导演)、《星期天六点钟》(1965,L.平蒂列导演)等。60~70年代初,还拍摄了一批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的影片。第一部是《图多尔》(1962,L.布拉图导演),它表现了1821年瓦拉几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歌颂了罗马尼亚建国史上反土耳其统治的最大一次起义。此后,S.尼古拉埃斯库连续导演了 3部反映罗马尼亚抗击外来强大侵略者的历史影片:《达基亚人》(1967)、《勇敢的米哈伊》(1971)、《不朽的人》(1975);M.德勒冈也先后拍摄了同一主题的历史影片《凯旋柱》(1968)和《斯特凡大公》(1974)。除了上述史诗影片之外,还根据民间传说拍摄了一些反抗外族侵略的古装惊险片,如《绿林好汉》、《贞女遭劫》、《绿林好汉复仇记》(1966~1968,D.科恰导演)等。60年代后期,电影的题材日趋多样,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影片日益增多,如《通情达理──青年的早晨》(1967,A.布拉耶尔导演)、《蜿蜒曲折》(1967,M.瑟乌坎导演)、《恢复》(1969,L.平蒂列导演)等,既有表现"代沟",又有表现道德问题、妇女问题的影片。
  70年代,以文学作品改编最成功的影片有:M.韦罗尤和D.皮察根据I.阿吉尔比恰努的作品拍摄的《石婚》(1973)和《金魂》(1974)。其后,两位导演又各自改编拍摄了《在桥的那一边》(1975,原作I.斯拉维奇)和《特纳塞·斯卡蒂乌》(1977,原作D.赞菲列斯库)。描写地下反法西斯斗争的有《陷阱》(1974,M.马尔库斯导演)、《墙》(1975,C.瓦埃尼导演)、《城市的蓝门》(1974,M.穆雷尚导演)、《此路不通》(1975,D.勒斯塔塞导演),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爆炸》(1973,M.德勒冈导演),反映工人生活的《沸腾的生活》(1975,S.科拉埃斯库导演)及《我们需要的人》(1979,M.马尔库斯导演),反映农村生活的《暴风雨》(1973,M.莫尔多万导演),反映青年生活及婚姻爱情等问题的《起飞》(1971,T.乌尔苏导演)及《菲力普,好样的!》(1975,D.皮察导演)。
  70年代里突出的还有两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内斗争的影片《政权·真理》(1972,M.马尔库斯导演)和《光阴》(1979,G.维丹尼蒂斯导演)。此外,也还拍了一些惊险样式和喜剧片。
  80年代,现代题材影片进一步扩大。影片有挽救失足青年的《安娜和小偷》(1981,V.卡洛泰斯库导演),表现家庭、婚姻问题的《重归于好》(1986,T.马勒斯库导演),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竞赛》(1983,D.皮察导演)、《片段》(1982,A.塔托什导演),表现农村生活的《热面包心》(1984,A.克洛伊托鲁导演)、《秋雨飘香》(1985,M.莫尔多万导演),表现工人生活的《伐木工》(1983,I.科尔马赞导演),儿童片《山之子》(1981,G.纳吉导演)。此外,名著改编的影片有《从地狱归来的人》(1983,N.马尔吉内亚努根据I.阿尔比恰努的《宪兵》改编)、《阿德拉》(1984,M.韦罗尤导演,根据C.伊布尔埃利亚努小说改编)和《丘良德拉舞》(1985,S.尼科拉埃斯库根据L.雷布雷亚努小说改编)、《姊妹们》(1985,I.米胡导演,根据H.洛文内斯库原著改编)。
  罗马尼亚的动画片从5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首推I.波佩斯库-戈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系列片:《简史》(1956)、《七艺》(1958)、《人类》(1960)、《喂,喂!》(1962)等等。其他著名的动画电影工作者还有I.特鲁伊克、S.巴拉沙等人。
  1954年,原戏剧学院改组为戏剧与电影艺术学院,设有电影导演、摄影与电影学系。1957年成立电影资料馆。1963年成立电影协会。1964年开始,在马马亚举办本国电影节。

为您推荐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 德国克拉考尔(Sigfrid Kracauer,1889~1966)著。克拉考尔是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电影理论家。1933年移居法国,1941年定居美国。曾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

电影理论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理论 : 匈牙利巴拉兹(Bele Balazs,1884~1949)著。作者是匈牙利作家、电影理论家、哲学博士。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解体后在国外侨居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祖国。从20年代开始,巴拉兹便在德..

电影作为艺术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作为艺术 : 德国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 )著。阿恩海姆是德国电影理论家、完形心理学家、美学家,于1939年侨居美国,曾在各大学执教,1932至1933年完成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阿恩..

电影哲学诸原理试论

电影:语言体系还是语言活动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语言体系还是语言活动 : 法国麦茨(Christian Metz,1930~ )著。麦茨是当代相当活跃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家。他的这篇著作是以索绪尔的符号学为依据来进行电影研究的最早成果。作者认为电影是..

电影是什么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是什么 : 法国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著。巴赞是法国当代极有影响的电影评论家和理论家。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成为引导电影批评潮流的大本营,并团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后来被人..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出版时间:1993-09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 法国米特里(Jeau Mitry,1907~1987)著。米特里是法国电影学家、电影导演。在二十代,他曾组织过提高观众鉴赏水平的电影俱乐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的第1卷探讨的是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