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道

吴师道:

【生卒】:1283—1344

【介绍】:

字正传,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

少时与许谦同师金履祥,登至治元年(1321)进士第,授高邮县丞,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颇有政绩。召为国子助教,升博士,教授学生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成法。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

早年喜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二十岁之后,攻读真德秀之书。

他与黄溍、柳贯、吴莱等相与往来唱和,诗文有法度。其文多阐释义理,排斥释、老,笃守师传。

黄溍在其文集序中称赞他的文章“剖析之精,援据之博,议论之公,视古人可无愧”。他主张诗人应亲历其境,认为“作诗之妙,实与景遇,则语意自别”,又非常推崇陶渊明诗,论诗不拘一格,说即使卢仝奇怪,贾岛寒涩,也自成一家(均见《吴礼部诗话》)。胡应麟对他的诗评价颇高,认为他的五言古诗“清新峭拔,一洗纤靡议论之习”,“七言古最长,《十台怀古》诗,气骨铮铮,时咸脍炙”,五言律诗佳句“整丽有格”,也指出他的诗歌的不足,五古“字句间有离去者,较之当行,不甚合耳”,五律“全首完善者稀”。吴莱极为推重他,曾赠诗说:“恢奇俊伟莫子若,便可上拂陈垣。”他答诗说:“丈夫穷达岂所论,要以不朽垂乾坤。”其抱负不仅在诗,可是近四十岁才得为县丞,所以诗中每有不得意的感叹,如《秋怀》,“微官”二字在其诗中频频出现。其诗内容较丰富,有身世之感、民间疾苦、题咏赠别、闺情、怀古、写景等等,风骨遒上,意境亦深。胡应麟欣赏他的古体,其实他的七律也具功力,如《赤壁图》、《野中暮归有怀》,前者颈联“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沿用前人语言组成对仗,极为巧妙,后者意境凄凉而深沉。

着有《吴礼部诗话》一卷,《敬乡录》十四卷,另有《战国策校注》十卷,诗文集传有《吴礼部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有黄溍序。诗九卷,文十一卷。

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杜本撰《墓志铭》,《吴先生碑》(《宋文宪公全集》卷三〇)、《元史》卷一九〇、《金华贤达传》卷一〇、《金华先民传》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元儒考略》卷三、《两浙名贤录》卷四、《宋元学案》卷八二、《新元史》卷二三五。

为您推荐

李黼

李黼:【生卒】:1298—1352【介绍】: 字子威,汝宁府颍州(今河南阜阳)人。初补国子生,泰定四年(1327)左榜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国子监丞,改宣文阁鉴书博士,历秘书太监、礼部侍郎。至正中出为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二年(1352)在..

吴全节

吴全节:【生卒】:1269—1346【介绍】: 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饶州安仁(今江西贵溪)人。十三岁学道于龙虎山,至元二十四年(1287)随玄教宗师张留孙北至大都,入觐元世祖。大德十一年(1307)授玄教嗣师。至治元年(1321)张留..

吴弘道

吴弘道:【生卒】:生卒年不详【介绍】: 字仁卿,号克斋先生,金台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钟嗣成《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曾官江西省检校掾史,后以府判致仕。所着《金缕新声》、《曲海丛珠》,今已佚,有所撰《中州启札》..

吴元德

吾衍

吾衍:【生卒】:1268—1311【介绍】: 字子行,号竹房、竹素、贞白;一说复姓吾丘,名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人清高简傲,常意气用事。多才多艺,工诗能文,长于书法,精通音律。甘于在陋巷中教授学生,性好讥侮文人士子,惟佩服仇远及胡..

李愈

李愈:【生卒】:1135—1206【介绍】: 字景韩,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金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进士。累迁解州刺史,同知济南府。明昌二年(1191),授曹王傅,兼同知定武军节度使事。迁同知西京留守。承安四年(1199),累迁刑部尚书..

李澥

李澥:【生卒】:生卒年不详【介绍】: 字公渡,自号六峰居士,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金后期累举不第。从王庭筠学诗,能行书,工山水。元好问以为:“就其所长论之,诗为长。”(《中州集》卷七)而《归潜志》则载:“时人言:公渡赋不如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