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特霍尔姆

柴特霍尔姆:

【生卒】:1915—

【介绍】:

瑞典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父亲是工程师。曾任瑞典报刊和电台记者、撰稿人。1957至1972年任瑞典戏剧家协会主席。前期作品主要描述爱情、宗教和道德。60年代中期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作品转入以政治题材为主。曾获瑞典日报文学奖(1950)等。

长篇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剧本《魔术师西蒙》(1950)揭露宗教虚伪性。剧本《上海的女人》(1967)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造成的罪恶并歌颂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社会。《sOS》(1968)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历史小说《洋鬼子》(1976)叙述中国义和团起义的故事。《红色的佛》(1983)是部以西藏解放前后巨大变迁为主题的长篇作品。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蚱蜢坡上的戏剧》(1945)、《666》(1970)、《传道士——雷娜》(1974),剧本《老虎哈里》(1951)、《燃烧着的矛》(1960)、《跳蚤市场》(1962)、《调解人》(1972)等,论文集《中国的挑战》(1969)。

此外,还发表了一些广播剧等。

为您推荐

科雷尔

科雷尔:【生卒】:1912—【介绍】: 芬兰瑞典语小说家、剧作家。曾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师工作,作品也重在表现不同人物的隐秘心理,主人公大多是孤儿、妓女、军官太太、酒鬼、虐待狂等等。主要小说有《一头堵死的楼梯》(1949)、..

奥盖森

奥盖森:【生卒】:1926—1977【介绍】: 瑞典女诗人。父亲是火车站站长。当过售货员、职员等。60年代后期为报纸撰写文学评论。1974年获瑞典文学大奖。作品以妇女在瑞典这个“福利社会”中的家庭地位和职业地位为主题,主要..

厄斯特林

厄斯特林:【生卒】:1884—1981【介绍】: 瑞典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获隆德大学荣誉哲学博士称号。1919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41至1964年任该学院常任秘书长。曾获贝尔曼诗歌奖(1947和1969)、埃弗特·陶勃奖(1963)和..

九人评奖委员会

瑞典学院

瑞典学院:瑞典学术团体。1786年3月20日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效法兰西学院而创立。成立大会于同年4月5日举行。主要任务是为了维护瑞典语言的“纯洁、有力和高尚”。为此,其任务是编纂一部瑞典语辞典和一部瑞典语词..

九人评奖委员会大奖

九人评奖委员会大奖:瑞典文学奖,又译瑞典文学大奖。是瑞典最重要的文学奖。1913年,根据女作家洛顿·冯·克莱梅尔遗嘱设立九人评奖委员会,负责颁发文学奖和出版《瑞典文学杂志》,旨在促进瑞典文学的发展。文学奖自1916年开..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北欧最重要的文学奖,由北欧理事会倡议于1962年由北欧各国政府共同设立,用以表彰北欧作家用北欧语言写作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品可包括长篇小说、剧本、诗集、短篇小说集、论文集以及具有高文学和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