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丁:(约 1912—1979) 新加坡华人小说家。原名黄子山。曾用笔名山、黄山、黄家谨等,主要笔名黛丁。男。广东潮州人。在故乡读过两年小学后,赴南洋当学徒谋生。在黄科梅、洪半呆、陈如旧、王君实等人的影响下学会看报读书,继而发愤习作,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曾在林健安主编的《星洲日报·晨星》发表《新加坡风景线》等作品。1940 年左右返回中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返新加坡。先后编过《夜灯报》、《民报》等,又协助易润堂编辑《行动周刊》。他编的报纸以“广大读者的需要”为准绳,“探幽发微,自成一格,言他人所不敢言,转载人所不敢转载的文字”(叶冠复语),颇为报界所重。所编小报停刊后,曾经营过“绿柳”餐室。黛丁早期小说现实感较强,但有的略嫌粗俗。晚后出版的作品则趋于严肃。主要著作有中篇小说《实功有个缺咀三》(1952)、《三轮车夫与妈姐》(1955)、《挣扎》(1957),短篇小说集《阴影》(1962),小说《爱的幻灭》(与人合作,1951)、《新加坡三部曲》(1952)、《被损害的灵魂》(1955)等。还分别在《星洲日报》和《夜灯报》连载长篇小说《幻灭》和《没有太阳的街》,惜未刊完。1979 年 4 月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为您推荐
戴天:(1937— ) 香港诗人。原名戴成义,别署戴天。男。祖籍广东大埔县,生于毛里求斯。在毛里求斯接受了中小学教育。60 年代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去美国留学,获爱荷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70 年代定居香港。主编过文艺刊物..
戴小华:(1949— )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女。祖籍河北沧县,生于台湾。从小在台湾读书。中学时代曾任校刊《世新时报》副社长。后曾与同学代老师写过一部长达 90 集的电视剧《姐妹花》。1967 年获《读者文摘》(亚洲版)征文比赛..
大华烈士:(1896— ) 香港作家。原名简又文,字驭繁。曾用笔名工爻、佟智、斑园、谛牟、兴汉剑生郎等,主要笔名大华烈士。男。广东兴会县人。早年曾赴美国留学,获奥伯林大学文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
崔文瑜:(1936— ) 台湾翻译家。本名崔以宽。女。原籍河北昌黎县。在台北读完初高中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毕业。曾任台湾教育部国际文教处职员,现专事写作。1959 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 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文学翻译奖..
崔百城:(1916—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笔名白尘、希平、山佳、莱夫、莱公等。男。祖籍山东郯城县,生于江苏盱眙县。其父随祖父由山东逃荒至盱眙农村落户,后因匪乱,房舍被焚,遂投奔其兄,定居城内,并弃农经商。此时开始入私塾念..
丛静文:(1927— ) 台湾剧作家、小说家。笔名丛林。女。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政工干校,又担任过教育电台节目部主任,现任台湾艺专教授。主要作品有剧本《春风吹绿湖边草》(1954)、《绛帐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