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汉臣

廖汉臣:(1912—1980)台湾作家。笔名毓文、文澜等。男。台湾台北市人。1926 年毕业于老松公学校。此后当过店员、工人、听差。其间断断续续在艋舺名师颜饬山的梦觉书房里读过一年多汉文。1933 年任《新高新报》汉文记者、《东亚新报》台北支局记者。后又任某日商社南部驻在员。中日全面战争时期曾被台征为中支派遣军参谋部嘱话。1948 年人台湾通志馆(后改名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任编纂近 29 年。廖汉臣于 30 年代初期参加新文学运动,曾在《伍人报》、《洪水报》、《昭和新报》上撰文抨击旧文学,倡导新文学,参加乡土文学论战。1930 年参与编辑《洪水报》。1931 年参加反普度运动,为《反普特刊》撰稿人之一。1932 年《南音》半月刊创刊后,为重要撰稿人。1933 年与郭秋生共同发起成立台湾文艺协会,任协会干事,协会文艺刊物《先发部队》和《第一线》的理论栏编辑。1934 年参加第一次台湾全岛文艺大会,被选为台湾文艺联盟北部委员。1935 年底加盟《台湾新文学》社,担任创刊号发行人。光复前作品均散见于报刊,主要有短篇小说《创痕》(1934)、《玉儿的悲哀》(1935)、《母亲死掉了》,散文《一种的榨取》(1931),专栏系列散文《诸同好者的面影》(1934 年 12 月起在《台湾文艺》上连载),新诗《短诗二首》(1931)、《卖花的少女》(1935)、《孤苦》,剧本《逃亡》(1935),文学评论《驳堕落诗人》(1930)、《乡土文学的吟味》(1931)、《最近苏维埃文坛的展望》(1932),民间故事《顶下郊拼》(1934)、《邱罔舍》、《张得宝的致富奇谈》等。光复后的主要作品有纪实小说《台北城下的义贼廖添丁》(1955)、《蒋介石与王香禅》、《台湾三大奇案》,传记文学《郑成功传》(1985),儿童文学《鲲岛争雄记》。散见于报刊上的重要文学评论、史料类作品有《打破缄默谈文运》(1947)、《台湾文艺协会的回顾》(1954)、《新旧文学之争》(1954)、《台湾文学改革运动史略》(1955)、《台湾文字改革运动史》(1960)、《台湾文学年表》(1964),以及散文《周作人在狱里》(1947)等。编著出版有《台湾神话》(1970)、《台湾儿歌》(1980)。此外有史著《台湾通志稿》(第 2、3 册)、《台湾通志》(氏族篇、艺术篇、文征篇、艺文篇)、《台北市志》(行政篇)、《台南县志》(人物篇)、《宜兰县志》(语言篇)、《台湾开辟资料续集》,民俗著作《台湾的年节》等。

为您推荐

梁羽生

梁羽生:(1926— ) 香港小说家。本名陈文统。笔名梁羽生、陈鲁、梁慧如、冯瑜宁、李夫人等。男。原籍广西蒙山。1949 年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公报》,任英文翻译,翌年改任副刊编辑。曾任该报《文艺》周刊和..

亮轩

亮轩:(1942— ) 台湾散文家。本名马国光。男。辽宁金县人。1947年随家去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小学、附中、台北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后去美国留学,入纽约市立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广公司节目主持人、制作..

粱漪

粱漪:(1925— ) 香港小说家、散文家。笔名有一叶、良伊、梅漂、东琳、石苇等。女。广东罗定县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毕业。曾任教于实用专科学校云南昆明省立昆华女子中学。1949 年 6 月赴香港。1954 年起任香港《新晚报..

梁园

连温卿

连温卿:(1895—1957)台湾文学评论家。本名连嘴。男。台湾台北市人。日据时期公学校(小学)毕业。台湾民族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著名左翼领袖之一。1913 年加入世界语协会台湾支部。1919 年主编世界语月刊《绿荫》。台湾文化协会..

梁锡华

梁锡华:(1947— ) 香港学者、小说家。原名梁佳罗。男。广东顺德县人。自幼在香港、澳门接受教育,大学毕业后赴加拿大庇诗大学攻读文科硕士学位,后又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拿大圣玛利大学。1976 年回香港..

梁小中

梁小中:(1926— ) 香港散文家。笔名石人、宝石、石天、唯性史观斋主等。男。原籍广东。抗战期间,曾参军抗日。但他主要从事报业,已有 30 多年历史。2O 岁时就在桂林任报纸总编辑。到香港后先后任《中文星报》总编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