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

钟理和:(1915—1960)台湾小说家。笔名江流、里禾,号铁铮、钟坚。男。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台湾屏东。家境小康,父钟镇荣经营布庄、砂木行,在大陆也有投资。上小学前在私塾习汉语,高小毕业后回本村从师学习汉语,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16 岁时因受《红楼梦》感染,试写小说《雨夜花》6 章。18 岁时随父亲迁居高雄美浓镇的笠山农场,帮助父亲管理农场。在这里与农场女工钟台妹相恋,但因台湾陋俗同姓不能结婚,他们的婚姻受到家庭的阻挠,1938 年为此愤然离乡,出走大陆。至沈阳,入满洲自动车学校学开汽车。1940 返台携钟台妹出奔,安家于沈阳。1941 年长子铁民出世。同年迁居北平,曾任职于日本人办的华北经济调查所 3 个月,后出于民族气节,毅然辞职,改营煤炭零售生意。虽然生活窘迫,但拒绝以日本侨民身份领取配给物资。1946 年举家迁回台湾,任屏东具内埔初级中学代课教员。1947 年患肺结核,人松山疗养院治疗,1950 年出院回到美浓,但无法谋生,仍需疗养。全家生活主要依靠台妹一人操劳,家产也逐渐当尽。 1954 年长子铁民因营养不良摔成驼背,次子立民又不幸夭折,贫病交加的钟理和痛苦不堪。1957 年为生计所迫,在美浓镇一家代书行做事,至 1959 年病情恶化辞职。1960 年 8 月 4 日在病榻上修改中篇小说《雨》时,咳血而逝于写作板上,故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钟理和 1943 年开始有作品发表,1945 年在北平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夹竹桃》,这也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书。回台后他带病坚持写作,留下了相当多的作品,但除少数作品在林海音主编的《联合报》副刊发表外,大多数都未能问世。花费他很大心血写成的《笠山农场》,1956 年虽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缺第一奖),却因故也未能问世,作家深感死而有憾。钟理和去世之后,林海音、钟肇政等友人组成钟理和遗著出版委员会,帮助出版他的作品。现在台湾、大陆都有钟理和的作品集或单行本出版。1976 年,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张良泽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钟理和全集》,凡 8 卷:卷一《夹竹桃》,卷二《原乡人》,卷三《雨》,卷四《做田》,卷五《笠山农场》,卷六《日记》,卷七《书简》,卷八《残集》。钟理和的小说大多带有自传色彩,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作家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他十分了解的农村生活,作品大多无情地抨击和批判封建观念和乡土陋俗,同时也真实再现了台湾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生活的艰难。钟理和的作品不是以重大题材和曲折情节取胜,而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深沉的思想,并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准确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细腻传神。长篇小说《笠山农场》描写的是日据时期南台湾一个咖啡农场的兴衰史,反映了在殖民统治下台湾农村经济的破产,还描写了一对同姓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另一篇著名小说《原乡人》已被台湾文艺界改编成传记电影。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由钟肇政、叶石涛、郑清文、李乔、张良泽等人发起, 1982 年在高雄美浓笠山山麓建成了钟理和纪念馆。

为您推荐

之华

之华:(1941— ) 台湾诗人。原名萧玉井。男。广东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东南大学研究员。曾任美国学会组长、台湾行政院青辅会专员、《疾风》杂志社社长。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颂歌》(1967)、《少女春泉》(1969),评论..

忠扬

忠扬:(1938— ) 香港文艺批评家。本名陈鸿举。笔名忠扬、陈熙、吕珊。男。生于新加坡,现旅居香港。中学毕业后修习函授学院中文系课程。 50  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为出版社编辑文艺丛书,主持报刊的编务工作,主办文艺..

钟雷

钟雷:(1920— ) 台湾小说家、诗人。原名翟君石,别号钟雷,亦即笔名。男。原籍河南孟县,生于河南洛阳。自幼随父流寓各地,3 岁进入家馆启蒙,奠定了一些国学基础。中学时,曾广泛涉及经史子集、稗官说部、诗词曲赋,甚至金石书画,开始..

郑子瑜

芝青

芝青:(1909— ) 新加坡华人作家。女。原名葛青凡。曾用笔名李莎、陆茗、葛静等,主要笔名芝青。祖籍浙江杭州。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负笈日本。抗战开始后回国,服务于香港新闻界,并任杂志编辑。1939年底南下新加坡。1942..

郑淑敏

郑淑敏:(1946— ) 台湾散文家。女。台湾台北人。获比利时鲁汶大学社会传播系硕士。曾任台湾中华电视台节目制作人、《时报周刊》发行人及《时报》杂志总编辑兼发行人。目前为行政院新闻局资编处处长。曾获文复会金笔奖。..

郑伟明

郑伟明:(1958— ) 香港诗人。笔名苇鸣。男。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1962 年去澳门,后徙香港。1981 年开始,经常往来于港澳之间。1984年秋毕业于澳门东亚大学,并获一级荣誉文学士。1987 年秋以《澳门附近岛屿凼仔、路环历史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