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丽清

喻丽清:(1945— ) 旅美散文家。女。祖籍杭州,生于浙江金华。 3 岁时到台湾。1967 年台北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赴夏威夷。1969 年返台,任耕莘文教院青年写作班总干事。1972 年再度赴美,在纽约州立大学教中文,1978 年迁居加州柏克莱市,次年开始服务于柏克莱市加州大学脊推动物博物馆。1962 年,喻丽清因应征《皇冠》杂志征文入选而开始写作。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喻丽清的散文也可归入留学生文学一类,但与早期留学生文学所不同的是,她描写的海外风光已不再带有游子的那份凄苦色彩,而是笔调欢畅愉悦,很有韵致,所透露出的情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达观心情。乡愁,既使无处不在,也只能拴住一些飘浮感,给心灵增加些重量,并不伤愉悦的主调。在喻丽清的文章中,异乡景物与自身根源的联想是随处可见的,如散文《蝴蝶树》写传奇的玛瑙蝶,世世代代都要飞越三千多里的迢遥路,来蒙特瑞海滨寻它生生世世不能忘的一株松树,然后飞回阿拉斯加故乡去产卵、死亡,下一代又将飞回来,循环不已。又如散文《人鱼与流落》写小小的人形鱼由台湾海峡横渡万里波涛到太平洋彼岸。这奇特的自然现象反复出现在喻丽清的笔下,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更具挑战和启发意义。喻丽清并非不写悲怀,她的书中有许多篇思家怀乡之作,不无凄凉之感,如《叶落》、《回家》、《多少故乡事》、《台北,我妈妈的故乡》等,然而她的胸怀绝不自囿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她时时不忘从一个简单的“人”的立场去观察思考,给人一种澄明而超然之感,她的散文也显得亲切、自然,不是“强说愁”。喻丽清的思索角度很多,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妻子”角色的她,在捕捉这类题材时,常有她独到的手腕,不流于浮泛和滥情;而身为母亲,喻丽清笔下当然逃不了那丰沛的母性,但行文中绝不歌功颂德,亦不呐喊,而惯用大女儿说的“笑话”,小女儿讲的“故事”等身边琐事,不知不觉间,点点滴滴把“母爱”的乳汁滴进读者的心窝。喻丽清的笔触是很广泛的。诸如对“女人”、“自我”、“文明”等等,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解释。因此,20 多年中她的成绩也是丰硕和多面的。已结集的散文有《千山之外》(1967)、《青色花》(1972)、《牛城随笔》(1975)、《春天的意思》(1978)、《流浪的岁月》(1979)、《栏干拍遍》(1980)、《无情不似多情苦》(1983)、《蝴蝶树》(1986)等,小小说集《纸玫瑰》(1980)、《喻丽清极短篇》(1988)等,诗集《短歌》(1976)等。其中散文集《蝴蝶树》1986 年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奖章,1987 年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小说集《喻丽清极短篇》1989 年入选为《联合报》文学书籍“质的排行榜”前十名。喻丽清是个很有实力的作家,她的散文“恬淡清新”,具有“活泼的想象力”(齐邦媛《欢畅愉悦的蝴蝶树》)。亮轩在他的《在红尘里翻飞——读喻丽清的〈蝴蝶树〉》一文中也盛赞“喻丽清情理交融,敏锐中不失温厚,且能要言不繁,思路开阔灵活,在毫不装模作样的情绪中,展现了自在自如的形式和才情”,是一个”平淡又能独具一格的作者”。需要附带说明的是,喻丽清还有编著三部:《儿歌百首》(1978)、《情诗一百》(1982)和《苏青散文》(1989);译著两部:《现代人的祷词》(1968)、《盲爱》(1977)。

为您推荐

余玉书

余玉书:(1937— ) 香港诗人、散文家。本名余祥麟。男。原籍广东台山。父亲余世鹏,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英国文学,后回国任教于金陵大学。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现..

雨青

雨青:(1932— ) 新加坡华人诗人。原名苏在敦。笔名雨青、欧阳想想、上野下文、欣欣、赵宁。男。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新加坡。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秘书。50 年代开始写作。作品多发表于当时的《绿洲》、《文风》等文艺副刊。6..

郁化清

郁化清:(1932— )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别名郁沫。男。山东峰县人。1949 年随校到台。台中师范专科学校毕业。长期在南投县从事小学和中学教育。1978 年当选为台湾省特殊优良教师。70 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作品《春景》..

雨川

余中生

余中生:(1947— ) 台湾诗人。原名余崇生。男。祖籍广东普宁,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曾就读于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系、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部,获文学硕士。现任教于私立淡水工商专科学校。中学时代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马来西亚..

雨弦

雨弦:(1949— ) 台湾诗人。本名张忠迸。台湾嘉义人。曾获台湾优秀青年诗人奖、国际诗人协会和平贡献奖。现为国际诗人协会会员、台湾新诗学会监事等职。他认为“诗是真切地反映人主和时代的,它不只是‘小我的过瘾’,更是‘..

余我

余我:(1931— ) 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原名余鹤清。另有笔名余青、余心、鹤翁等。男。浙江绍兴人。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1949 年随军去台,1959 年退伍。1963 年进台南启聪学校任职。长期从事残疾儿童教育工作。197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