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石涛
叶石涛:(1925— ) 台湾文学评论家、小说家。笔名叶左金、李淳、邓石榕等。男。台湾台南人。1938 年考入州立台南二中。1943 年毕业后应聘任《文艺台湾》助理编辑。1945 年被征入伍当二等兵。台湾光复后返乡任立人国民学校教师。1948 年出任成功大学科员。1949 年转任台南永福国民小学教师。1951 年被捕入狱。出狱后杜门自学中文 3 年。1955 年后任嘉义县过路国小和台南县文贤国小教师。1965 年入台南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次年毕业,先后在宜兰县广兴国小、高雄具甲围国小等小学从事小学教育。在文学界历任吴浊流文学奖评审委员、吴三连文艺奖评审委员、《台湾文艺》编辑顾问、《联合文学》编委、《文学界》主编、台湾笔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等职。1969年获文协第十届文艺奖章(评论奖),1980 年获第一届巫永福评论奖,1987获《中国时报》文学奖文化特别贡献奖。叶石涛是日据时代最后一位日文作家。在中学时期,他便广泛阅读世界名著,特别醉心于纪德的爱情小说。1942年,他分别以小说《妈祖祭》和《正台谭》向《台湾文学》和《文艺台湾》投稿,均告失败。1943 年他又以《林君寄来的信》投《文艺台湾》,受西川满赏识得以发表,从此走上文坛。光复初在《中华日报》日文栏中继续发表了《玻璃泥坊》、《旅艺人》等小说。他在回顾初期小说创作道路时说:“那时候 我真是个不可理喻的艺术至上主义者,我喜欢唯真的东西胜于文以载道。”经过 15 年的沉默,1965 他发表中篇小说《青春》,开始了崭新的中文创作时期,创作出《狱中记》(1966)等一批优秀小说,至 70 年代末期,共出版了 7 部小说集,成为“跨越语言的一代”中的重要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直以为写小说才是我的天职,不幸似乎我的小说得不着良好的评价,倒是几篇评论据说还写得不坏。”叶石涛对台湾文坛的最大贡献确实在于文学评论。自 1975 年发表《台湾的乡土文学》以后,他以台湾本土文学为中心,发表了大量作家和作品评论、专题断代评论、文学回忆录、随笔杂文以及文学史著,成为台湾本土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泰斗。他的评论思想以台湾乡土文学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肯定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支流的前提下,强调台湾文学的特质。他以反映现实、关怀人民、表现理想、挖掘人性与艺术创造的统一为文学评价的标准。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葫芦巷春梦》(1968)、《晴天和阴天》(1969)、《鹦鹉和竖琴》(1973)、《噶玛兰的柑子》(1975)、《卡萨尔斯之琴》(1978)、《采硫记》(1979),中篇小说集《罗桑荣和四个女人》(1969)和《叶石涛自选集》(1975),散文集《女朋友》(1986),文学论著《叶石涛评论集》(1968)、《叶石涛作家论集》(1973)、《台湾乡土作家论集》(1979)、《作家的条件》(1981)、《文学回忆录》(1983)、《小说笔记》(1983)、《没有土地,哪有文学》(1985)、《台湾文学史纲》(1987)等。《台湾文学史纲》自 1983 年起历时 3 年写成,先在《台湾时报》、《文学界》、《香港文学》上连载,又数易其稿,1987 年由文学界杂志社出版。全书除《序》外共分 7 章。每章对各个时期中在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影响下发生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社团、作家和作品,都作出简明精要的评论,从而勾勒出从明末沈文光飘泊到台发起“东吟社”,到 80 年代文学多元化时期的 300 余年的台湾文学史的主要轮廓,成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台湾文学史著作,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重视。叶石涛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生活。 代表作中篇小说《狱中记》,原载于 1966 年 5 月《幼狮文艺》第一四九期。作品主人公是青年知识分子李淳,因从事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期审讯他的检事恰是他东京帝大的同窗至友菊池。菊池以往日友情感化和逮捕他恋人银娥的方法对李淳软硬兼施,均告失败。日本战败后菊他剖腹自杀,李淳出狱与银娥团聚。作品采用李淳的回忆和菊池查阅特高科档案的方法,在情节主线之外穿插叙述了李淳的身世道路:幼年时父亲被日本伍长杀害,东渡日本读完大学,恋人银娥被日本郡守之子夺走,怀着国仇家恨走上抗日道路 这使紧凑的结构包容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展现了台湾爱国知识分子走过的历史道路,讴歌了他们深厚的民族意识。作品细节描写真实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凸出且具有多侧面的丰富性。张恒豪曾这样评价叶石涛:“ 他不但是个融合浪漫与写实,凝视着台湾的历史及现状,以讽刺的喜剧手法去传达人类心灵苦难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个缅怀台湾文学基业,高举着写实文学大旗,坚持继往开来的人 他的境遇、他的努力、他的理想,可以说,就像是一部耐人深思体悟的台湾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