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
姚一苇:(1922— ) 台湾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本名姚公伟。男。祖籍江西南昌,生于江西部阳。1937 年初中毕业,因抗战爆发辍学一年。1938年人江西吉安中学,不久随校流亡。1941 年考人国立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后转入银行系,1946 年 2 月毕业。同年 9 月,偕妻子赴台湾,任职于银行业。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兼戏剧组主任。1971 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现任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台湾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主任委贝。幼年时深爱民间戏曲,渐次培养起对戏剧的兴趣。中学期间阅读了不少新文学话剧作品。抗战期间曾积极参加街头剧的演出。上大学后更加深了对话剧的爱好,沉湎于西方话剧与文学之中:“只要得暇,就捧着文艺字典读,读得越多,就越着迷。”到台湾后又开始研读日本剧本。1953 年,第一部著作——译著《汤姆历险记》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此书首以“姚一苇”之名开始写作。1956 年,第一篇论文《论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刊于《笔汇月刊》。1963 年,第一个剧本《来自凤凰镇的人》刊于《现代文学》。1956 年应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张隆延之邀,在该校影剧科讲授“戏剧原理”、“现代戏剧”、“剧场艺术”等课程。1965 年开始在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艺术研究所开设“戏剧原理”、“美学”和“艺术批评”等课程。姚一苇开始登上台湾剧坛之时,现代派文学正风靡全岛,“全盘西化”、“横的移植”等文化主张甚嚣尘上。姚一苇认为只有揉和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洋的诗歌才是好诗,同样,他认为只有把中国传统戏曲的长处和外国话剧的优秀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发展民族话剧的正确道路。这种戏剧美学思想体现在他自《来自凤凰镇的人》开始的剧本创作中。姚一苇的剧作较为着力对人性的发掘,歌颂真善美。《来自凤凰镇的人》叙述一位善良纯洁的姑娘在社会的逼迫下如何逐步走上堕落道路的故事。被称为“凤凰岛上的凤凰”的朱婉玲纯洁善良,乐于助人,但在遭受一系列变故和打击下,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生活。放纵的朱婉玲,内心一直充满着痛苦,然而终究无力自拔,草草结束了短暂的生命。主要剧作还有《孙飞虎抢亲》(1965)、《碾玉观音》(1967)、《红鼻子》(1969)、《申生》(1971)、《一口箱子》(1973)、《傅青主》(1978)、《我们一同走走看》(1979)、《左伯桃》(1980)、《访客》(1984)、《大树神传奇》(1985)、《马鬼驿》(1987),主要文论《诗学笺注》(1966)、《艺术的奥秘》(1968)、《文学论集》(1974)、《姚一苇文录》(1977)、《美的范畴论》(1978)、《欣赏与批评》(1979)、《戏剧与文学》(1984)。另有译著《汤姆历险记》(1953)、《杜里世家》(1954),散文诗《说人生》等。1968 年《艺术的奥秘》获台湾中山文艺奖。1988 年获台湾吴三连文艺奖(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