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白
萧白:(1925— ) 台湾散文家、小说家。本名周仲勋,字寒峰。笔名萧白、洛雨、风雷。男。原籍浙江诸暨县。父为农夫。6 岁入私塾,1941年于浙江新昌县立简易师范科毕业,后又读了半年新昌师资训练班,然后回诸暨县孝四乡中心学校执教。同年秋天进入三民主义青年服务队,参加战地工作。1944 年春赴四川加入国民党军队。1948 年元月与作家胡宗智女士结婚。6 月经长沙到台湾。曾于台中市府任职,兼编《民风报》副刊,一年后重返军队,供职于装甲兵司令部。1967 年退役后专事写作。曾出任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编辑部副主任,出版部文学、儿童读物组主任。早年曾立志当一名画家,1945 年因读到沈从文的自传而对文学产生兴趣,又受到同好鼓励,遂开始写作;握笔的另一原因是其时精神上颇感苦闷,需寻求宣泄之道。其存目的最早作品是两首小诗《病兵》和《蛙声》,发表于 1947 年衡阳《中华时报》副刊“夏风”上。后转向小说创作。1963 年应香港《知识生活》之邀而开始创作散文。曾以《山鸟集》一书获第三届中山文艺奖散文类奖。已出版作品近 40 种。《山鸟集》是其“自省阶段”的产物,《灵画》则尖锐地面对现实。此后风格屡变。《响在心中的水声》感情浓郁,《浮雕》对人生作透彻的剖析。他的散文“具恃的意象而深富哲理,笔触轻灵、明净、雅丽,内涵丰富,点墨中见玄机,文字外另有世界。是诗的散文”(《萧白有关资料》)。另著有散文集《多色河畔》(1965)、《蓝季》(1967)、《白鹭之歌》(1968)、《山鸟集》(1968)、《叶笛》(1970)、《灵画》(1970)、《摘云集》(1970)、《无花果集》(1974)、《花廊》(1974)、《弦外集》(1974)、《响在心中的水声》、《一桨灯影》、《野烟》、《浮雕》、《白屋手记》、《烛光里的古代》、《山窗絮语》、《当时正年少》、《石级上的岁月》、《萧白散文选集》,短篇小说《破晓》(1952)、《雪朝》(1966)、《伊甸园外》(1968)、《彩虹上的人们》(1968)、《玛瑙杯子》(1969)、《时间的蹄声》(1971)、《壁上的鱼》(1976),中篇小说《三月》(1965)、《河上的雾》(1969)、《翡翠谷》(1970),散文、小说合集《萧白自选集》(1975),童话集《小龙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