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发

吴锦发:(1954— ) 台湾小说家。笔名仓浪、李欲奔。男。台湾高雄县人。台湾中兴大学社会系毕业。曾任大众电影公司助理导演、编剧,中央电影公司助理导演,《台湾时报》副刊主编,《民众日报》副刊主编。现任《民众日报》艺文组主任。从 1974 年 4 月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有《烤乳猪的方法》、《堤》、《燕鸣的街道》、《叛国》、《春秋茶室》、《消失的男性》等一批优秀中短篇小说问世,被目为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反思沉重的历史,抨击台湾社会中,尤其是知识分子中人性的弱点,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说:“我认为一个民族要成长,第一步就要认清自己民族悲剧的事实,不加隐瞒,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出发。所以出发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现实。”他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佳作奖,吴浊流文学奖小说佳作奖、正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和吴三连文艺奖。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放鹰》(1980)、《静默的河川》(1982)、《燕鸣的街道》(1985)、《消失的男性》(1986)、《春秋茶室》(1988)等,散文集《永远的伞姿》(1985)。短篇小说《叛国》原载 1984 年夏季号《文学界》第十集,获 1985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作品主人公托西年轻时到日本留学,因才华出众被日本老师招赘加入“内地籍”(日本籍)。当他民族意识觉醒后赴大陆参加抗战,日本当局以“叛国”罪通缉他,中国方面却因有人密告他是日本间谍而把他囚禁起来,几遭不测。光复后返回台湾,在“二·二八”事件中,他“想出来替双方调解”,村民们骂他是“台奸”三脚仔,几乎将他活埋,台湾当局又把他抓去坐了十几年牢。最后他沦落为台北街头卖蕃薯糖的老头。小说通过“我与托西相骂、相识到相知的过程,逐渐展现托西一生坎坷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和人道主义精神,展示了创作的主旨:“在混乱和堕落的年代,兄弟们,不要审判自己的兄弟。”(卷首引用的萧洛霍夫名句)。小说被台湾评论界赞誉为继承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的优秀作品。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中称他是在乡土文学论战期中出现的“最有成就的”年轻作家之一,并说他的“小说的很大多扎在幼少时的泥土生活,有正确的史观,并对现代社会尖锐的问题有敏锐的反应”。

为您推荐

吴继岳

吴继岳:(1905— ) 旅泰小说家。曾用笔名珊珊、陈琼、胡图、沉戈、林聪、扬帆、林冲、善人、慕贤等。男。生于广东梅县。少年时远涉南洋,到印尼谋生。25 岁赴泰国,投身新闻界。曾在多家华文报社当校对、外勤、摄影记者、编..

吴东权

吴东权:(1928— ) 台湾小说家。笔名人言。男。生于福建莆田县。 6 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后随父辗转于西南 10 余省,寒暑假期仍回私塾念古书。1946 年中学毕业后,与表兄乘船赴台。先后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北商业职业学校夜间部..

吴德亮

吴德亮:(1952— ) 台湾诗人。笔名德亮。台湾花莲人。属台湾新一代现代派诗人。主要诗集有《月亮节》(1974)、《剑的握手》(与李男合著,1977)、《画宝》(1978)、《月亮与剑》(1982)。其创作取材广泛,善写身边之事。..

吴宏一

吴崇兰

吴崇兰:(1924— ) 旅美小说家。笔名蓝天、兰、小兰、素心兰、棕兰等。女。生于江苏宜兴。她少小离家,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曾任中学教员 10 余年。后因其夫调任驻美大使馆,全家赴美离职后遂留美定居。出身诗书之家,其父吴子政..

吴晟

吴晟:(1944— ) 台湾诗人。原名吴胜雄。男。台湾彰化人。他生长在乡野,父亲早逝,家境贫困,台湾屏东农专畜牧科毕业后又回乡务农。 1980 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学习研究。初中时代起开始发表诗作。他与父老兄弟为群..

吴楚

吴楚:(1917— ) 台湾小说家。原名吴国梁。男。江西瑞昌人。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后一直在部队眼役。曾任齐鲁大学军训教官、上校政治部主任、台湾省刑警大队联络中心主任。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