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手法

    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手法 : 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例如,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女硕士毕业后同其丈夫自愿去西藏工作。这条简短的消息末尾,还报道了女硕士说的一句话:“或许我们在那里干不了一辈子,但是我希望在那里有我们流动的生命。”这句话使女硕士的行为更加可信,也给她将来可能自西藏返回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了新闻报道常常加在先进人物身上的压力),实际上也是报纸给自己留有余地。又如,曾有一个时期,有的报刊报道一些气功师讲气功时所作的表演,从头到尾都在渲染“灵、灵、灵”,成千听众都被气功师的手势动作弄得前仰后合,读后叫人不可思议。但西方的这类报道,讲究平衡,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同一表演时,也以较多篇幅报道现场的神奇效果,但他不忘写上几句:一些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应,有的听众还怀疑是心理作用所致等。这篇报道虽对气功称奇,但表明并非无可疑之处,读后给人以心理上某种程度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记者实际上保留了将来重新认识和报道气功的权利。
平衡手法不是将多种因素、多种意思均衡地、中庸地报道,仍然是把某种因素、意见作主要的因素、意见,突出进行报道。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表现令受众更加信服的倾向,是寓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
按照过去的报道模式,新闻报道几乎分成了纯表扬和纯批评两大类型,凡被表扬者绝不涉及其一点儿不足,凡被批评者绝不提及半点长处。这些做法实际上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有时还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比如为了宣传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和农村的大好形势,有一度报纸上宣传了不少万元户、电视村之类,那些文章妙笔生花,渲染农村变富,一时造成群众心理失衡。城市居民以为农民都富起来了,自己收入变化都不大,物价上涨,怨言颇多。即使同是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些农民看到本地变化甚少,埋怨国家把他们忘了。实际上,万元户、电视村在当时农村是极少的。新闻工作者初衷很好,可报道的最终效果并不好,就在于只报了“一面之辞”。如果采用平衡手法,用较多篇幅报道电视村的变化之后,再写上(情况若是这样的话)陪同采访的县长告诉记者,象这样的电视村在全县只有两三个,即使在这个村里也还有三五家是借钱买的电视机。这样写,一方面能给人以信心和鼓舞,同时也不使人产生盲目乐观及其他副作用。象报道上面县长所说的情况,不只是给全社会送去这个电视村的信息,也送去了广大农村面貌变化中带有定量分析的信息。向决策层、向社会送去全面、准确的信息,这是新闻记者应尽的责任。
我国新闻媒介有着批评坏人坏事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媒介要善于进行人民内部的批评,善于对好人做错事进行批评,这是发展舆论监督的需要。对于这类批评,要重视平衡,适当报道有利于被批评者的材料,包括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可以防止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增强批评的正面效果。中国青年报1988年3月报道“武威收报事件”,批评了事件的责任者、武威地委书记,又在后续报道中,借用两位干部之口,说了他的好话:“地委书记平时民主作风还比较好,也善于团结人,工作也扎实,总的来说是个好同志。但这次收报事件不管他主观上怎么想,事实上压制了不同意见。”这段报道使地委书记感动不己,认为报纸既批评了他的错误,又肯定了他的人格和工作,他登门感谢记者,并感谢报社,而且很快公开检讨了错误。
平衡手法很适用于改革开放的报道宣传。改革时期许多事物处于迅速变动之中,人们一时还不能完全地、绝对地肯定某种变动的合理性,只能作相对的肯定,一切有待于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平衡手法是用较少的笔墨(有时只是两三句话),交待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方面的联系,不作绝对肯定,能给人以启发。比如,前些年,河北一家造纸厂的厂长马胜利,成为新闻人物。有一次他发表谈话,说是他要联营一百家造纸厂。这条新闻,有的媒介报了,的有没有报。报了,是因为它有新闻价值,联营是经济改革中提倡的;没报的,是担心这条新闻所宣传的东西立不住。如果用平衡手法处理这条新闻,效果就会好得多。记者可以去了解一下经济界人士对此事的看法,在如实报道马胜利的谈话后写上:但此间经济界人士也有人担心,企业联营得按经济规律办事,离开经营条件和经济效益去追求联营厂家的数目,未必是明智的。如果用这样一条相左的意见来平衡一下,不但这条新闻可发,而且是一条对社会、对马胜利本人都有益处的新闻。
平衡手法,不但在记者采写稿件时可以运用,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也可以运用。比如,在发表揭露不正之风的报道的同时,刊登同一类型的好人好事的报道,让读者不但因批评坏人坏事而解气,又增添了对社会正气的信心和希望。再如,利用言论与报道平衡,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在一篇报道可能产生负作用时,尤其需要用短评、按语或编后话来平衡,以增强正面效果,消除负面影响。

为您推荐

《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

《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天鹰着。文化生活出版社1954年版。8.5万字。探讨中国民间歌谣艺术手法及形式,着重分析了夸张、排比、对比、比喻、反复、重叠、拟人等文学表现手法在民间歌谣中的运用,对我国现代民歌的形式、风..

艺术手法②

艺术手法 : 亦称为“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是艺术家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生活以及塑造艺术形象所依据的原则和使用的一定方法。如文学创作中所用的叙述、比喻、描写、渲染、夸张法。不论作家、艺术家..

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 : 文学创作中作家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虚构、白描、夸张等等。是为作品思想内容服务的表现手段,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

客观手法

《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

《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张肖虎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五声性调式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大量存在的调式种类。本书包括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五声性调式分析”,集中分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五声音阶、..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文学创作中作家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此外,还有象征、暗示、..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来创作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创作,方式多样。有时可用象征手法来构思全文,如高尔基《海燕》;有时可用它刻划主要形象,如茅盾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