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 (1738~1801)

    章学诚 (1738~1801) :   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原名文斆,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15、16岁时,在塾课之余,取《左传》、《国语》诸书,分为纪、表、志、传,试作《东周书》。25岁北上,入国子监。29岁师事朱筠,纵览群书,学问日趋成熟。并结识戴震、钱大昕等人,相与论学。34岁,随朱筠去安徽校文,并编修志书,着手撰写史学、目录学专著。39岁,授国子监典籍。40岁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先后讲学于定武书院、清漳书院、敬胜书院、莲池书院、文正书院, 并曾在和州、 永清、亳州、武昌、扬州等地为地方编修志书,或为人作幕僚。一生不得志,但著作甚丰,惜多散佚。在其现存著作中,《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为主要代表作。
  《文史通义》是史学理论专著。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认为史学是"经世"之学,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是不断发展的。还提出"道不离器"的观点,把保存、整理文献比喻为治学的"三月聚粮",认为这是进行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章学诚继承和发扬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高度概括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和优良传统。在文献分类、编目、著录等方面,他主张书目分类体系及类目设置应随学术的发展和图书的变化而变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别裁等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法。他的主张,有助于提高目录的学术价值,推动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他一生曾编修《和州志》(1774)、《永清县志》(1779)、《亳州志》(1789)、《湖北通志》(1794)等多种志书,并著有《修志十议》(1764)、《方志立三书议》(1794)等文,为方志学奠定了基础。
  《史籍考》是他晚年仿照朱彝尊《经义考》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专题书目。从50岁开始,其间几遭波折,后经毕沅、谢启昆、潘锡恩等十几个人的校注、增订,始得完稿。这部目录,广收历代史籍,分为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牒、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等11个门类,长达325卷,是中国目录史上的一部巨著。不幸书稿于1856年全部被焚毁,未能刊行。现仅留存《论修史籍考要略》(1787~1788)、《史考释例》(1798)等文,从中可以了解该书的体例和概貌。
  1922年,吴兴嘉业堂搜集章学诚的书稿,刊行《章氏遗书》51卷,包括:《文史通义》、《校雠通义》、《方志略例》、《章氏文集》、《章氏外集》、《湖北通志检存稿》、《湖北通志未成稿》、《信摭》、《乙卯劄记》、《丙辰劄记》、《知非日札》、 《阅书随劄》、《永清县志》、《和州志》,附《补遗》、《附录》及《校记》,有1936年排印本和1985年影印本《章学诚遗书》。

为您推荐

《元典章》

《元典章》 : 中国元代地方官纂的法典、案例文件汇编。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不著编者。该书包括前集60卷及《元典章新集》两册(不分卷)。前集编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收集的文件始自元世祖中统元年(12..

张元济 (1867~1959)

张元济 (1867~1959) :   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生于1867年10月25日。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1898..

纸草文献

纸草文献 : 书写在纸草材料上的文献。流行于古埃及 (从公元前30世纪初开始)和4世纪以前的地中海沿岸。纸草又称纸莎草,属莎草科,是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一种沼泽植物。古埃及人除用它制作书写材料外,还用..

在版编目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 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在杭州市。前身为浙江藏书楼,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学者邵章将杭州东城讲舍改为杭州藏书楼,随后与胡焕建议另建浙江藏书楼。光绪二十九年购得一所民房..

纸草档案

纸草档案 : 古代用纸草纸制作的文书。纸草比岩石、泥板轻便,易于书写,故被广泛传播,使用时间也较长(见纸草文献)。纸草档案长的达105英尺,短的只有4英寸,长的以卷轴形式保存,又称纸草卷。纸草档案不利长久保存..

《整理档案八法》

《整理档案八法》 : 中华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文献馆专门委员会委员陈垣为整理清代宫中散乱档案而拟制的工作方法。1925年10月提出,共 8条。内容:①分类。或按档案种类分;或按形式分,如纸样格式,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