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 新闻写作学术语。指侧重于揭示和阐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及意义的报道。即,报道重点放在“何因(Why)”和“怎样(How)”两个要素上,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性质意义及影响,包括对事态发展趋势的预测展望。
解释性报道与述评性报道不同,解释性报道并不直接和轻意发表记者自己的议论,它仍然严格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以充分的背景材料为依据,通过多方面事实的纵横比较、印证,有关人物的不同看法引述等,用客观报道的方式来阐释新闻事实。即,它既不是单纯地叙述一个新闻事实,也不是对之夹叙夹议,而是把它放在一个系统的、有深度和广度的背景中立体地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完整、清楚、详细和全面地理解新闻事实并能对之作出自己的判断。西方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报道的特点归结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在写作上,解释性报道同样要求通俗、明晰、易读易懂,尽量避免过分专业化的表述。
国内外新闻界不少人认为,解释性报道与深度报道是同一种样式,它们并没有质上的差异,都侧重于“Why”和“How”这两个要素的发挥。只是就题材而言,解释性报道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包括那些专业性、科技性较强的所有需要充分解释的报道。而深度报道着重指那些较重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事件和问题的报道。
据国外学者的看法,解释性报道是美国新闻界首倡并发展起来的,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此之前,各报社、通讯社、尤其是美联社,都偏重于对已经发生了的新闻事件作纯客观的动态报道,并不鼓励记者去挖掘事件的成因以及对事态发展方向提供背景性解释和分析。当战争逼近乃至爆发时,人们毫无思想准备,对之感到震惊和茫然。战后,新闻界由此吸取了深刻教训,开始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增加系统的解释和分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广播的普及,社会的动荡和日益复杂化,对人们的生活、生存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人们需要重新认识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及其变化,解释性报道也日益盛行。1938年,美国新闻学者柯蒂斯·麦克道格尔出版《解释性报道》一书,正式提出并阐述了这一报道样式。他预言: “在今后半个世纪中,毫无疑问,新闻记者将集报道者和解释者于一身,同时发挥二者的功能。” 日本有学者认为,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 “政论报纸” 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时代,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时代。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复杂异常,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获知需求空前提高,解释性报道更日显其适应性和优势。国外学者认为,解释性这个因素对于今天的报纸具有空前的重要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