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报道原则

    客观报道原则 : 新闻学术语。又称“客观性法则”。新闻基本规律之一。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之一。它区别于“纯客观”与“客观主义”,有特定含义: (一)从哲学的科学性角度出发,坚持主观必须适应客观、服从客观,主观认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认识客观、尽量准确地反映客观;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必须依照客观存在的本来面貌予以反映; (二) 从信息论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信息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才能排除 “可确定性”。新闻信息的客观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三) 新闻传播是一种选择性活动,传播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体现其立场、见解、意图,但是,不得因己意而任意改变、歪曲事实本来面目。当必须直抒己见时,应坚持事实与对事实的评说、意见严格区分的原则,不能将意见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或似是而非地再现事实以模糊事实的客观真相及其本质; 当意见与事实本身差距甚大时,更应明示: 事实归事实,而传播者保留自身独立见解,以观事态之发展,待事实验证见解,而不得以见解而误导事实发展或误报事实; (四) 客观与公正系辩证之统一,对敌论可持批判态度,但不因批判而歪曲客观事实; 对不同意见,不因己意而歪曲事实及其本来见解,不断章取义、不 “移花接木” 夸大与歪曲事实; 当遇几种不同意见者,不因己之好恶而歪曲事实及意见,应公平如实地、平等地出示各种观点、意见,亦可出示己见,但己见与事实必须分辨明白,不可混淆; 对犯错误者,不因批判而歪曲事实,对事实的性质、情节、分寸的出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对犯罪者的事实的性质、情节、分寸、提法,必须依照事实真相、按照法律准绳如实出示,不因传播者的倾向而任意改变事实本来面目、性质及其分寸,必须经得起事实的严格检验与法律的严格检验; (五) 均衡手法与原则是维护客观公正的具体途径之一; (六) 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指传播者不得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而捏造事实、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不得通过利用与歪曲事实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或挟嫌报复、泄私愤甚至诬陷、陷害他人。传播者必须对客观事实负责。等等。
客观报道原则的提出、形成、演进,是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产物,其演变又构成了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各新闻学流派对其亦有不同的见解与态度: (一) 在1556年意大利威尼斯《手抄新闻》 (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不定期单页报纸)时代,信息的占有、传播、需求,是有限的,初始时,又以航讯与商情报道为主,此时的报道,虽有对事实及信息的选择,但只出示事实与信息,少议论或无议论。因此,尚谈不上对客观报道的有意提倡; (二) 在政治极端专制、新闻极端专制的拿破仑时代,拿破仑将14家报纸压缩为四家并直接掌握在其手中,声言报纸是 “朕及政府的喉舌”,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提出 “客观报道” 的问题,但 “报纸专制” 走向极端,成了“政党报刊” 时期的催生剂”。政党报刊时期,粉碎了新闻绝对专制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多政党、多报纸的局面,出现了一时的 “民主” 与 “繁荣”的假象。但政党报纸,各取所需,各随己意,以其私利而任意制造与歪曲事实,使新闻传播失去了客观的依据与准绳,进入了新闻史上的 “党派报刊黑暗年代”,使新闻传播丧失了最起码的声誉,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各新闻媒介才开始意识到无视客观是愚蠢的。在反思报刊黑暗年代教训中,终于,使人悟到突出新闻观点为歪曲事实提供温床,而受众需要客观真实的事实。以 《斯普林菲尔特共和报》 主编塞廖尔·鲍尔斯第三为代表的报人,打出了 “独立新闻学” 的旗帜,提出报道要坚持 “不党不私,不偏不倚” 的见解。1885年曾专门写出社论主张要在事实与意见之间划清界限。塞廖尔在社论中强调新闻只应告诉读者最原始的材料,然后,让读者自己进行判断、比较。
1890年美联社改组时确定 “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并要求记者必须以 “无我之大我” 写出人人关心的事实报道。(三) 1702年3月11日 (英)《每日科兰特》 日报问世,不久停刊。塞缪尔·巴克利将其复刊,首次提出: “报纸只报道事实而不报道见解” (美国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本17—18页)。1729年,(美) 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 《宾夕法尼亚公报》,他提出了: “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有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这一主张,被认为是对 “客观性法则” 初露端倪的卓越贡献,也是客观报道法则中具体内涵——平衡、均等原则——的首次问世 (同上书,第46页)。1735年,安德鲁·汉弥尔顿在 《曾格案》 审讯中,强调报道用事实说话,报道的是事实便不是诽谤,“谎言才构成中伤、构成诽谤”。这便公认为是客观报道原则的另一内涵——用事实说话——的首现端倪。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份真正的报纸 《新闻信札》 的创办人约翰·坎贝尔提出了该报的办报方针: “为了公众利益,对所有国际和国内事件进行真实报道”。至此,客观报道法则在事实上已初具雏形。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由于宣传需要,各报牺牲了公正客观态度,人们认为 “战争的第一件牺牲品便是客观的态度”。1791年美国确定了第一修正案,提出了“新闻出版自由平等的权利”,曾使客观报道原则再获生机,但不久,又为“宣传第一”、“党派第一”的浪潮冲击(同上书第34—59页)。(四)客观报道法则的存在与发展真正获得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在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与报业新闻采集专业化、社会化、各报在经济上、报道上平等竞争之后。工业革命带来的现实主义与科学实验要求重事实,用事实证明一切。而1830年以《纽约太阳报》为标志的“便士报”的问世,使新闻面对广大受众的平等选择。于是一种新的原则盛行:“新闻产品都可以在准确、完全、生动、时效上与另一家产品进行比较”这促使各报采取客观报道的原则(参看《新闻文存》第162页)。美国三大“便士报”之一的《希拉而脱报》,即后来的《纽约先驱报》,其创办人日拉脱在创办宣言中明确写道:“本报为独立之新闻纸非一党之机关报。”1846年墨西哥战争后,由于新闻采集专业化、社会化需要,各通讯社纷纷出现。他们均奉行不成文的报道原则:“意见与事实分离”。1848年,美国纽约的一些晨报联合起来,成立了“港口新闻联合社”(即:“美联社”前身)。该报把从全州、全国、国际得来的消息,提供给该组织内的报纸,它采用了一种各报均能接受的报道形式——客观报道——把新闻与评论严格区分开来。1900年美联社正式提出客观性为其重要办报原则之一。改版后的《纽约时报》首次将上述实践原则发展为较完善的客观报道方式。认为:意见与事实分离,表现了事实与价值观念(记者主观意识)的区分,能使报纸在重大报道中既可免于政治纠纷,又可体现“观点和言论的自由市场”。由此,经由通讯社确立并由《纽约时报》发展的客观报道方式,作为一种操作要领、“信息模式”被推广开来。但,其间蕴含着一种矛盾,认为只要是事实,便是客观的。即:事实与客观的混同。这种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战中,被暴露无遗。正义与非正义双方均在“民族利益”的口号下,利用事实、利用“媒介事件”达到各方的目的。“客观报道”的原则与方式再度面临危机。1907年6月21日成立的合众社,仍对客观报道原则坚持不渝。其创办人斯克里普斯对记者要求: “现在,我只要求你办到几件事……,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只要人可以做到时,就要尽量使新闻报道客观。在争论中,你一定不要带有倾向性或站在某一方面。你不可能做到总是完全客观,但你必须永远力争把任何争论的双方的观点都反映出来。”(美,约翰·霍恩伯格《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第235页,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然而,第一次大战后,对民主的信任的丧失,对新闻事实信心的丧失、对整个社会的怀疑与危机感,加剧了新闻事业的危机,也促成了对客观报道原则的批判思潮;(五)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了《舆论学》,提出:“当人们开始看到事实的调查结果可以是有偏见的,连记忆和梦幻都是有选择性的,甚至理性本身都是利益、意见或成见的看法,这影响到二十、三十年代的新闻事业并导致了客观性理想的兴起”。当人们认识到主观性不可避免时,于是寄希望将主观性的危害转化为公众的积极参与;从单纯事实报道转向揭示新闻的意义及事件间的联系,于是,解释性新闻兴起,并开辟专栏、个人署名,以为“主观性”开辟一席之地。李普曼视客观报道为理想主义,但他严格区分主观、客观的做法,对假客观主义的批判,促使了人们对客观报道的科学性的进一步冷静与严密的探讨,并将客观报道原则由一般操作规程升华为一种道德准则。1922年美国报业主编人协会制定的《新闻准则》,将报业的“独立性”、“真诚、真实、准确”、“公正无私”,作为新闻业客观性法则的内容加以肯定与强调(参看赫尔顿《美国新闻道德种种》第21—22页)。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通过的《新闻业准则》中强调,“记者之第一责任为报道正确的无偏见的事实于公众之前”(于宁《论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实践中,由于无论新闻传播与新闻受众各方都无法对信息客观性放弃追求,又因为相对的客观经过努力可以获取一定的效果、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因之,人们非但没有在批判地看待客观报道的同时屏弃它,相反,使它逐渐完善为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包括:(一)不认为客观唾手可得,但必须努力寻求事物本来的客观面目,并接近它;(二)尽量减少主观性的干扰;(三)它不仅是操作手段,而且是道德准则;(四)要透过事实接近与揭示事物的真相;(五)客观性法则主体必须是职业化的具有相当知识背景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才能办到的; (六)客观报道作为一种科学的步骤,应含:占有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严格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分类、坚持平衡对等原则、第三者的写作态度、中性词的运用、引语的运用等(参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春(总第39期) 《新闻大学》第51—54页,陆晔《美国新闻业“客观性法则”的历史演进》); (七) 1947年“麦卡锡事件”发生后,客观报道原则再次受到严重挑战。人们认识到“一旦社会腐败了,客观的新闻也就腐败了。因为它不能向社会规范挑战”(《掌权者》第94页)。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出现的“新新闻主义”、“调查报道”、“精确新闻学”都批判客观报道“过分强调事实而丢掉真理”,宣称要力求做到比“客观性法则”更“客观”。而“报刊责任论”也对‘客观性’原则进行了批判: “我们所奉行的客观性僵硬公式,以我们那种平铺直叙、单一层面的处理手法,使谎言和真相同样被重视,并相互颉颃;把傻瓜的影响力提高到与睿智人士同一水平,无知者与饱学者地位相等,罪恶和善良也无差别”,由此强调报刊的社会责任(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第169页);(八)尽管如此,不仅美国报业一直在其准则中保留了客观报道原则的内容,日本1946年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中,也强调“报道的基本原则为正确地忠实地传达这事件的真相”(郑贞铭《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附录)。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其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学概论》)。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汤姆森基金会编,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告诫:“公众不是笨蛋,他们很容易发现虚伪”(第100页),报纸的“力量取决于它的影响范围及是否提供真实的记录” (第3页);(九)在美国,90年代以后的新闻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见解,认为客观报道的只报道事实的理论与实践,是1860年以后,被林肯任命为陆军部长(并行使新闻检查官职权)的斯坦顿,进行“信息控制”的产物,他曾倡导“‘倒金字塔’ (顿)结构”及用“战争日记方式”写消息,主张“一句话一个信息”,“只报道事实,不报道议论”(美国《新闻月刊》 1993年第8期戴维·T·Z明迪奇《埃德温·斯坦顿“倒金字塔结构”及信息控制》);(十)在美国的诸多新闻学著作及现行的新闻教育基本教材中,都包括了客观报道的内容。1903年,美国第一部新闻学专著休曼的《实用新闻学》中有系统的论证:“报章之目的,布散新闻也”,“通讯员若遇新闻,寄报馆时,只示事实,勿附己见,以保证事实之真相”;“新闻内勿得加以批评议论”; “报纸者,公理之所书”; “报馆之自由,非谓可自由刊载想象之语、报复之辞、谩骂之文”。他还第一个对新闻传播中的“诽谤罪”问题做了详尽论述。日本的松本君平在《新闻学·第一章·第四种族之发生》中强调新闻的任务只在于“揭载事实”,他强调: “盖新闻之要旨,不在粉饰社会之现象,而在据实直书,以供社会之评断,作社会之镜鉴。虽意见(书)思想因人而异,总之,有事实而不报之社会,则非新闻之对社会之责任也。故新闻者,不徒为社会之耳目,实为社会之镜照,社会美,则其镜明,社会恶,则其镜晦”,并把“诚实无偏倚”、“养成确切报告之习惯”等视为记者“资格三大要件”。1988年1月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美)沃伦·K·艾吉、菲利普·H·奥尔特、埃温·埃默里著的《实用新闻学基础》中,写道:“新闻稿不同于一篇文章。第一,记者的目的是要描述一种行为或情况,而不是用批判眼光对它进行考察;第二,记者必须客观地写,而切忌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记者所描述情况的评价,应留给读者、留给报纸社论的主笔和名副其实的评论专栏作家来做”(《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小节)。《全能记者必备》(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中写道:“摆在每一个记者面前的最艰巨的挑战,是他们能否在写作报道时,不夹杂个人信条与成见。优秀的记者在报道新闻并明确解释事实时,只能是不带偏见的目击者”,“记者偶尔也就他们所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传统上下,这些观点是不写进新闻报道的,而是通过社论表现出来” (第5页); (十一)西方一些著名记者或进步记者,明确表示遵循客观报道原则者,不乏其人。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1938年中译本<作者序>》中,写道:“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事实上我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他说他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而且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美)威斯辛大学新闻系教授在《专栏写作》一书中,写道:“在近百年来,美国报人致力真实、客观、正确的新闻报道,并已有辉煌成就。他们一时还不至于放弃此目标。”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强调:“人民的信任是报纸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完全萎靡不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为您推荐

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 : 新闻报道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即对客观事物的报道与所报道的事物完全一致,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一致。其主要要求是: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

客观世界中的模糊性

客观世界中的模糊性 : 说明文。作者李葆文。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介绍模糊理论。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斗争中发展的,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之中。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前,它处于蛋和鸡之间的模糊状态。在铅块上放一..

客观现实主义

客观现实主义 :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方法的一种,与主观现实主义相对。客观现实主义主张完全如实地将制约人物命运的客观事物呈现出来,不带任何主观意图地去表现外界环境与人物心境,事实上代表了客..

客观派

客观对应物

客观对应物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是从创作主客体关系来讲要求作家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把握和艺术理解。艾略特在1919年解释他对《哈姆莱特》一剧的不满的原因时,首先使用了这..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客观报道,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要求在采写时精心选择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 客观主义是貌似客观报道来宣传主观意见和主张,虚伪地掩盖其立场或政治倾向。记者采访活动,要划清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

客观主义理论

内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反映现实。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以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可以分开。 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客观性报道,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