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林纾 : 近代著名翻译家、报刊连载小说作家。福建闽侯人。原名群玉,幼名徽,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晚年辛亥后改号蠡翁、蠡叟、射九、践卓翁、餐英居士,别署林蝟庐、朱畏庐、畏庐居生、畏庐老人、长安卖画翁、六桥补柳翁等。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16岁随父在台湾经商,做记帐等事。两年后回家,继续读书。21岁开始在村塾执教。后又入县学读书。1882年31岁中举后,曾多次到北京参加礼部试,屡考进士不第,改在家乡书院讲学。1898年开始涉笔翻译,应邀与刚从法国归来的王子仁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次年在福州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由是译书之心更烈。1900年移家至杭州,执教于东城讲舍。1902年又迁家至北京,担任金台书院讲席。后又任五城学堂总教习,授修身、国文等课。1904年起,在教书之余,又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任笔述之职。1907年受聘任京师大学堂预科和师范馆经学教员。1908年又应商务印书馆要求,开始编选《中国国文读本》 10卷本。辛亥时曾与樊增祥结为诗社。1914年辞大学职,任北京《平报》总主笔。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曾在上海《新申报》上发表《妖禁》、《荆生》二小说,辱骂陈独秀等人;在北京《公言报》上发表《与蔡元培书》,指责北大的进步措施,成为守旧派的代表之一。他不懂外文,译书全靠别人口述。在魏充叔、曾宗巩、陈家麟等人的合作下,他一生用古文先后翻译了十几个国家、几十位作家的170余种(271册)欧美小说,其中一部分曾在《中外日报》 (1898年创刊)、《普通学报》 (1901)、《东方杂志》 (1904)、《小说林》 (1907)、《小说月报》(1910)、《庸言》 (1912)、《大中华》杂志(1915)、《小说世界》等报刊上连载,这种译笔流畅的“林译小说”,通过报刊的广泛传播,曾风行一时,推动了中国新小说及报纸副刊文字的发展。他是用古文翻译小说的第一人。除翻译小说外,还翻译外报评论,并自撰小说、传奇、笔记和诗词,且能书画,其中有一部分已在当时的报纸副刊上发表。著有 《畏庐文集》、《畏庐诗存》、《技击余闻》 等多种。

为您推荐

新闻照片内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新闻照片内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 新闻摄影以内部形式为主的审美原则的确定,就要求我们从凝固在瞬间之中的内部形式的具体形态出发,进一步探讨这些形态的美学标准,作为采摄实践与评选过程中具体的内在..

形象采访

形象采访 : 新闻摄影的艺术品质表现在采摄过程中,就使它的采访具有不完全等同于文字新闻采访的特点,是一种形象采访。 诚然,新闻摄影首先是采访摄影,同文字新闻采访一样,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席子佩

席子佩 : 清末民初报人。上海青浦人。名裕福,字子佩。原《申报》经理席子眉(裕祺)的胞弟。早年进入《申报》工作。1897年12月,席子眉病故后,继任该报经理。1908年5月31日,以7万5千元购进《申报》全..

蔡尔康

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

图文并重的办报方针 : 新闻摄影,它的信息载体既有图像,又有文字;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 既是传播新闻的媒介,又是艺术审美的对象。因此,它是一种组合新闻。这种组合性足以使它成为新..

黄乃裳

黄乃裳 : 近代报刊宣传家。福建闽清人。1849年7月生。名黻臣,字乃裳,别号慕华、玖美。童年在家乡半耕半读。1866年受洗入基督教,1869年被派在福州福音堂传教。1870年教会所办中文 《郇山使者报》月..

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审美标准 : 作为新闻照片外部形式的构图,即线条与色调的组合方式,不能照搬绘画的构图法则,也不能完全按照一般摄影艺术的构图规范; 那么,符合新闻摄影自身特点的构图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