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构

    赵超构 : 著名报纸主笔和专栏作家。浙江瑞安(今文成县)人。1910年5月4日生。原名景熹,笔名史铎、沙、沙驼、林放等。幼年读私塾。青年时期先后在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温州一中就读。1928年高中未毕业即被迫退学。1929年秋曾偕友人去日本学习日语。1930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1934年毕业后入南京《朝报》,任编辑、记者,开始撰写新闻评论。1938年在重庆任 《新民报》主笔兼国际版编辑,每日为 《今日论语》、《新闻圈外》 撰写专栏文章。1944年5月17日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6月3日抵达延安访问,7月25日返回重庆后,从7月30日起至10月18日止,同时在重庆、成都两版的 《新民报》 陆续刊出所写系列通讯 《延安一月》,较为系统地如实反映延安真相,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后升任该报副总主笔。抗战胜利后,与协理邓季惺负责南京版复刊和上海社的创办。1946年5月1日,《新民报》 晚刊在上海创刊,任该报总主笔,经常在 《今日论语》 专栏撰文抨击时政,并为 《人世间》 杂志等撰写专栏杂文。1948年12月,因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走香港。1949年3月由港经华北解放区抵达北平。5月上海解放后,继续主持该报工作。曾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过开国大典。1953年任该报社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起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一度兼任该报总编辑,并提出 “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 的办晚报方针。后根据毛泽东意见,改为 “短、广、软,软中有硬” 的办报方针。提倡社会新闻,曾发表 《关于社会新闻的一些意见》。1958年该报正式改名 《新民晚报》。1966年8月20日该报被迫停刊后,被下放到奉贤 “五七” 干校劳动。1972年调入上海人民出版社辞书编辑室工作,后任上海出版局顾问、辞书出版社副社长及副总编辑、《辞海》 编辑委员会副主编。1982年1月1日,该报复刊后重任社长,并发表 《我们怎样办晚报》 的长篇讲话,提出 “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 的编辑方针和 “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办报宗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民晚报》 的报风。1983年起,历任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4年起兼任上海市政协主办的 《联合时报》 社长。此外,还历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韬奋基金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等职。长期坚持为 《新民晚报》 的 《灯下随笔》、《时事随笔》、《随笔》、《未晚谈》 等专栏撰稿。所写近万篇评论和杂文,善于从街谈巷议中撷取材料,发为议论,文风朴实,敢讲真话,切中时弊,被誉为 “林放式杂文”,深受读者喜爱。1992年2月12日晚在上海病逝。著有 《战时各国宣传方策》、《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 (一编、二编)、《林放杂文选》 等书。

为您推荐

范剑涯

范剑涯 : 著名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者。江苏省金山县山阳镇(今属上海市) 人。1910年8月13日生。原名丙承,笔名舒翰、朝新。1916年9月,入江苏省松江县山阳第七小学读书。1923年9月,升入江苏省立第三中..

左东枢

左东枢 :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报人。四川长寿人。1910年10月20日生。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1935年毕业后,任湖北酂阳中学教务主任。抗战爆发前后回到四川成都。1938年8月..

冯志翔

冯志翔 : 国民党新闻工作者。湖南湘潭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32年毕业后,到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记者。1933年被派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采访,所写 《西北游踪》 发表在当时的..

杜绍文

宦乡

宦乡 :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和报人。贵州遵义人。原名鑫毅。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赴日本和英国短期留学,回国后在武汉、宜昌、上海等地海关工作。1938年在江西上饶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

李纯青

李纯青 : 著名政论家和报刊编辑撰稿人。台湾台北人。曾用名洵青,笔名寒飞、吕煊、杜微、孔白之、何家通、对岸同胞等。1928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次年考入上海大陆大学社会系,不久转学到南京中..

孟秋江

孟秋江 : 著名新闻记者。江苏常州人。原名可权。193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5年冬赴西北采访,在甘肃张掖结识范长江,相约结伴同行,发表过大量旅行通讯,并为长江出版通讯集《塞上行》。1936年冬,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