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 : 著名革命文艺家和报刊活动家。浙江杭州人。1900年10月30日生。原名沈乃熙,又名端先,字端轩,笔名夏衍、罗浮、侏儒、宰白、朱蕙、伯约、余约、余伯约、姜添、韦或、司马牛、亭长、丁一之、丁谦之、黄子布、蔡叔声、汪老吉、任晦之等近70个。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1916年开始向报刊投稿。1919年11月参与编撰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发表《评杭州的四家日报》、《印刷物也要管理的么》等随感录。次年曾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校友会刊》发表《泰兴染房底调查》,此为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1920年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先入东京预备学校读书,1922年4月考入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现九州工业大学)学电工技术。1924年11月在孙中山面前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毕业后,升入九州帝国大学。留日期间,曾以沈宰白笔名在《新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语丝》等报刊发表杂文、随感。1927年5月因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驱逐回国,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高尔基名著《母亲》,以翻译家沈端先之名闻名于世。同年与人共同组建上海艺术剧社,从此开始戏剧活动。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7人常委之一。3月15日,《艺术》月刊在上海创刊,任主编。6月16日,《沙仑》月刊在上海创刊,任主编。8月1日,发起组织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2年化名黄子布转入电影界,先后活动于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并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他的第一部电影剧作《狂流》于1933年3月在上海公映,被誉为“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同年开始,用韦或、沈宁、罗浮的笔名在上海《申报》、《大晚报》、《时事新报》、《民报》等发表有关电影的杂文随笔。1936年2月,在《文学》 6卷2期上第一次用夏衍笔名发表反映肥皂厂工人生活的报告文学《泡》。6月10日,在上海《光明》半月刊创刊号上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包身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等在上海创办《救亡日报》,正式成为新闻记者。1937年8月24日,该报创刊,任总编辑。同年12月,经香港转赴广州。1938年1月1日,主持该报在广州复刊。1939年1月10日,该报在桂林复刊后,继续主持该报的出版。1940年8月20日,《野草》月刊在桂林创刊,参与编辑。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离开桂林赴香港,与范长江等创办《华商报》。4月8日,该报在香港创刊,任社务委员会委员,每月写几篇社论或时事述评,并主持一个通俗性的文艺副刊。5月17日,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复刊,为7人编委之一,负责撰写“周末笔谈” 和散文、随笔,并在该刊连载一生中唯一的中篇小说 《春寒》。同时,还在 《笔谈》、《文艺阵地》 上撰稿。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冒险离开香港。1942年2月5日抵桂林,4月9日飞抵重庆。任中共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根据周恩来指示,以 “公开合法的文化人身份”从事统战工作,成为重庆 《新华日报》 的特约通讯员。6月起,开始用余伯约等笔名为 《新华日报》 的副刊撰文。1943年起,又在该报国际版上发表 《欧洲的地下火》、《英国事象》、《兴奋之后》、《祝福!人类抬头的日子》 以及遭新检处 “腰斩” 的 《我的心不能平静》 等不少谈国际问题的文章。并用司马牛等笔名给 “新华副刊” 撰写 《论正规化》、《人、演员、剧团》、《论戏德》 等政论性杂文和 “补白”、“漫谈” 性的短文。除给党的 《新华日报》 和 《群众》 撰文外,还为重庆 《新民报》 晚刊、《新蜀报》、《天下文章》、《国讯》 等报刊撰文。1944年6月6日至8月底,在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期间,曾代生病住院的乔冠华 (于怀) 主持每周 “时事述评” 栏,先后撰写了 《前进吧,时间》、《震撼世界的两周间》、《人民战争颂》、《向法西斯的巢穴进军》、《第二战场一个月》、《向着自由民主的方向》、《维斯杜拉河的声音》、《黎明之前的设计》、《解放了巴黎之后》 等一批欧洲战事述评。1945年4月20日,因章汉夫随董必武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任 《新华日报》 代总编辑,写过时评 《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毛泽东抵达重庆的 “现场新闻” 和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盛大酒会欢迎毛泽东的 “本报特写” 等重要文章和新闻报道。9月20日飞抵上海,筹备复刊 《救亡日报》。10月10日,改名后的 《建国日报》在上海正式复刊,仍任总编辑,并亲撰 《复刊词》和 《杂谈副刊》,还自己去虹口采写 《日侨集中区巡礼》 的特写等。10月22日,该报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下令查封。以东风署名在姚苏凤主编的小型报《世界晨报》 第一版上,每天写时事短评 “蚯蚓眼”。1946年4月7日,在上海协助创办 《消息》 半周刊报,并经常为其撰文。5月27日该报又被查封后,除在副刊上化名写杂文外,大部分时间做文化界统战工作。7月中旬到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工作。9月10日回到上海,10月30日飞赴香港,参加《华商报》社论委员会,并在华嘉主编的副刊上撰写杂文随笔。1947年3月18日抵达新加坡,到胡愈之主持的 《南侨日报》 工作,并为香港 《华商报》 等进步报刊募集3万多元叻币。8月下旬被 “礼送出境”。9月到香港,参加后期 《华商报》 工作,协助编辑副刊 《热风》 (后改名 《茶亭》),用各种笔名撰写大量短文、补白和 “答读者” 等,曾连载郭沫若关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回忆录 《洪波曲》; 并在章汉夫主编的 《群众》 上开辟专栏 《茶亭杂话》(后改为《蜗楼随笔》)。1948年冬,接任香港工委书记。1949年4月底离港回北平。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和华东局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5年,曾在上海 《新民报》 晚刊开辟 《灯下闲话》 栏,几乎每日发表一篇短评。1955年任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外事工作。六十年代初,又在 《人民日报》 的 《长短录》 中经常发表杂文。197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中国日本友好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1988年10月,获日本国际交流协会颁布的 “国际交流奖”。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 《白头记者话当年》、《时评与通讯》 等新闻书籍,文艺著作甚丰,主要有 《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长途》、《边鼓集》、《杂碎集》、《此时此地集》、《懒寻旧梦录》、《劫余随笔》、《蜗楼随笔》 等书及 《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选》、《电影论文集》、《夏衍近作集》 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