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

    斯诺 :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又译史诺、施诺、施乐。1905年7月19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4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课余兼为 《堪萨斯明星报》 撰稿。1928年秋到中国,任上海英文周报 《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同年沿铁路线经南京、济南、北平到内蒙作为期四个月的旅行采访。回沪后任该报代理主编,兼 《芝加哥论坛报》 驻华记者。1930年秋,担任美国统一报业协会驻远东旅行记者,遍访华中、华南和东南亚各地,为纽约 《太阳报》、芝加哥 《每日新闻》 等报供稿。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前往沈阳和淞沪战场采访,写作 《远东前线》 一书,记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933年春到北平,相继为美国 《星期六晚邮报》、英国 《每日先驱报》 等撰稿。同年秋,应邀到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讲授 《新闻特写》 和 《旅游通讯》。课余坚持为英美报刊撰稿,并热情报道了 “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底应聘为英国 《每日先驱报》 驻华特派记者。1936年6月,离平赴陕,秘密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10月底返平。11月4日,上海 《密勒氏评论报》 率先发表采访毛泽东主席的谈话和照片,接着英国 《每日先驱报》、美国 《星期六晚邮报》 等报刊纷纷刊出在陕北采访的30余篇报道,美国 《生活》 画报集中刊发在陕北拍摄的75幅照片。1937年10月,全部报道以 《红星照耀中国》 的书名在英国出版。1938年1月,又成为在美国出版的畅销书。同年2月,名为 《西行漫记》 的中译本又在上海问世。第一次真实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1941年初,因报道 “皖南事变” 真相,被迫离开中国。1942年在美任 《星期六晚邮报》副主编,以首席世界记者名义,活跃在远东、中东、北非、苏联、西欧等地,直到1951年辞职。后任哈佛大学亚洲问题研究会特别顾问。1959年移居瑞士,从事写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60年6月、1964年10月、1970年8月以美国 《展望》 杂志记者、法国 《新直言》 周刊记者、作家身份三次访问中国,采写出版了 《大河彼岸: 今日红色中国》、《中国巨变》 等书,拍摄了纪录影片 《人类的四分之一》,透露了毛泽东欢迎尼克松访华的信息。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病逝。根据生前遗愿,骨灰分别葬于美国纽约州境内的哈得孙河旁和中国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一生共出版11本著作,如 《远东前线》 (1933)、《被烧焦的大地》 (两卷,1941)、《为亚洲而战》 (1941)、《中国在抵抗》 (1944)、《中共杂记》 (1936—1945)、《旅行于方生之地》 (1958)、《今日红色中国: 大河彼岸》 (1970)、《漫长的革命》(1972) 等书。中国1984年出版有 《斯诺文集》 4卷。

为您推荐

艾尔索普

艾尔索普 : 约瑟·赖特·艾尔索普(Joseph Wright)。曾在中国活动的美国记者和专栏作家。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入《纽约先驱论坛报》 任见习记者。1936年任该报驻华盛顿记者。1937年与同事金特纳(R..

《传播研究方法总论》

《传播研究方法总论》 : 杨孝溁著,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3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论性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编绪论,概述传播研究的发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编..

宋平

宋平 : 彼得·弗拉季米罗夫(Peter Vladimirov)。来华活动的苏联新闻记者。1938年任塔斯社驻华特派记者,1940年回国。1941年1月,由塔斯社再次派遣来华,同年8月返回。1942年5月,以共产国际代表兼塔斯..

艾力耕

尾崎秀实

尾崎秀实 : 曾在华从事新闻工作的日本进步记者。东京都人。1901年4月29日生。笔名白川次郎。1925年3月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1926年入东京《朝日新闻》 社当记者。1928—1932年任该社驻上海分社..

索尔兹伯里

索尔兹伯里 :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 兹 伯 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70年代以来多次来华采访的美国记者、作家。1908年11月1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1925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

斯坦因

斯坦因 : 冈瑟·斯坦因(Gunther Stein)。抗战时期活跃于中国的外国进步记者。1900年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至1922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读书。1922年至1933年在自由派报纸 《柏林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