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供求矛盾

    图书供求矛盾 : 图书供应量大于或小于需求量所造成的不适应。书店经营的图书是商品,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是图书供求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图书商品的流通过程,就是它的物质形态(图书)与价值形态(货币)在交换中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运动变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如果发行企业的图书销售不出去,发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则物质形态转化不成预期的价值形态,因而形成图书积压。如果读者不能从发行企业购买到图书,发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则价值形态转化不成物质形态,因而形成脱销。积压与脱销,是图书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

  图书的供应与需求,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对经济范畴。按照图书发行目标和读者的要求来说,图书的供应,应该大约相当于一种书出版发行量的总和;图书的需求, 应该大约相当于同一种书的读者购买量的总和。这两个总和作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互相发生作用,反映了发行企业和读者双方的买卖关系。

  供应称卖方,需求称买方。卖、买双方均要求对方在量的方面与自己相适应。例如,供应作为卖方可向市场提供某书 1万册,它希望社会需求也恰恰购买 1万册,从而与自己的供应量相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买方,则要求卖方提供某书的数量与自己的购买量相适应。但这个量具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卖方对这个"变量"很难事先弄清楚。作为总体的买方,当然也不知道卖方究竟供应多少。供应和需求始终力图互相适应,但从来不会完全适应。如果有适应的话,也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则是经常的、绝对的、普遍的。不适应就是矛盾,图书供求的适应与不适应,贯穿于矛盾运动过程的始终。

  图书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供应必须紧跟需求,适应需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求也可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书店对某些重点品种,如课本、教材、重要文献的需求,可以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全国调查统计,在特定时间内使供求达到相对适应。但就多数品种来说,由于形成需求的诸因素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供应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解决供求矛盾的途径只能由市场调节。通过试销,了解需求趋势,酌量储备,及时重印,不断供应。印刷生产力愈发达,重印周期愈短,愈能使供应紧跟需求,彼此相对适应。

  在图书市场上,通常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相对适应这三种状态同时并存。有些图书,在此地供求相对适应,但在彼地不适应,可称为图书供求的"空间矛盾";在这个时期相对适应, 过一个时期又不适应了,可称为图书供求的"时间矛盾"。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图书市场的供应量与购买量的差距,可称为图书供应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解决这两个总量的矛盾,要从解决图书品种构成与需求构成之间的矛盾入手。

  研究图书供求矛盾的目的,就是具体探讨各类图书的供求特点、影响供求变化的因素,分析缩小供求差距的条件和途径,促进图书商品流通的良性循环。

为您推荐

[圣经]新约内容的矛盾及其原因

[圣经]新约内容的矛盾及其原因:由于基督教阶级基础前后期的变化及保罗派、彼得派的矛盾,《新约》中作者不同及各篇章流传的地区不同,加之希腊、罗马等外国哲学思想、外国宗教学说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统治者不同时期对待..

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其中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定另一个概念的内涵的两个同级种概念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的特殊形式(如图6所示,A表示属概念,BC表示同级种概念)。如:“金属”和“非金属”是矛盾关系的概念,由肯定概念和否定..

新闻传播的思维矛盾(新闻)

新闻传播的思维矛盾:思维抽象与思维具象的矛盾。人类的信息是一种思维内容的生成与转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传播者和受众这两个思维群体之间的思维信息交换。由新闻传播的二度抽象与二度具象过程..

人民内部矛盾

矛盾

矛盾 : 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倾向。矛盾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

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 : 社会事物、现象内部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社会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社会矛盾;不同社会形态、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

矛盾式(语言)

矛盾式(语言):也叫”永假式”、”不可满足式”。常假的真值形式。不论其中变项代表什么命题,取什么值,矛盾式的真值总是假的。一个真值形式是否矛盾式,可用真值表方法判定。例如:”pp”是否矛盾式,可用下列真值表判定: 在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