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界和归侨界知名人士主办的, 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非官方通讯社。简称"中新社"(CNS)。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 1日开始发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海外有华文报纸 97家。所载国内新闻主要选自香港和中国内地报纸以及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缺乏中国新闻的直接来源。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新闻界和归侨界知名人士胡愈之、金仲华、萨空了、王芸生、顾执中等于1952年发起创办中国新闻社,并组成中国新闻社理事会,由金仲华任社长。中新社成立后,即以" 中国新闻广播电台 "呼号,每天早、晚、夜3次,以8个频率口语播发华语记录新闻,供海外和港澳华文报纸抄收,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以后逐步增加供应文字特稿、图片新闻,并开展摄制电影、制作唱片、 出版画报等项业务。 到1966年,中新社已在广东、福建、上海、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设有分社或记者站,在香港成立了办事处,并向日本、老挝等国派驻了记者。"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分支机构全部撤销, 除口语广播记录新闻外, 其他各项业务基本停止。1975年5月,取消口语广播,改用电传播发新闻。1978年秋,中新社恢复原有机构。此后业务有较大发展,建立起技术先进的通信网络,同海外和港澳地区的 160多家华文报刊、电台、电视台建立了业务联系,已成为在海外华侨、华人社区和港澳新闻界中有一定影响的通讯社。



  中新社的报道方针是:本着爱国主义精神向广大华侨、 港澳同胞、 台湾同胞介绍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提供有关中国悠久历史、壮丽河山、富饶物产、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帮助外籍华人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业务活动主要有:①电讯。平均每天播发新闻25~30条,共 1.3万字左右。港澳地区和海外70多家华文传播机构直接接收中新社的真迹传真稿。同时,每周 6天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国新闻》稿,供国内和海外华文报纸选用,供华侨、华人社团和个人阅读。②特稿。应港澳和海外华文传播机构的要求,提供专电、 专稿和专栏, 这是中新社报道的特色之一。特稿题材广泛,体裁有评论、通讯、专访、新闻特写、杂文、游记以及副刊文章等。不少稿件有配图。③图片。拍摄并向海外和港澳华文报刊提供新闻照片和风光图片,时间性强的新闻照片通过传真发稿;还向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提供展览图片。④电影声像。自行拍摄或与香港、海外有关单位合拍故事片、纪录片,拍摄录制和对外发行华语录像带、录音带。

  中新社设理事会,由45人组成。总社主要业务部门有总编室、新闻部、专稿部、港台海外部、摄影部、电影声像部、研究部等。在广东、福建、上海、广西、海南以及香港设有分社,在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和经济特区设有支社或记者站,在美国、日本、法国等设有分社。

为您推荐

新闻伦理学

出版时间:1993-09 新闻伦理学 : 美国克劳福特(Nelson N.Clouford)著。作者在本书中除了探讨报纸出版的商业道德问题(主要是广告业的道德)以外,主要结合社会对报纸的种种指责,分题论述了报人应有的职业标准。作..

新闻学原理

出版时间:1993-09 新闻学原理 : 日本小野秀雄(1885~1977)著。1947年东京堂书店初版,为日本权威性新闻理论专著。对于新闻的本质,作者主张“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

战后新闻史

出版时间:1993-09 战后新闻史 : 日本新井直之著。新井直之(1929~ )是日本著名新闻学者,曾任共同社文化部次长、科学部长、编辑委员、调查部长等职,现为日本创价大学教授。著有《大众传播日志》《现代新闻广播批..

新闻学总论

实际应用新闻学

出版时间:1993-09 实际应用新闻学 : 中国邵飘萍(1884~1926)著。1923年9月由北京《京报》馆附设的昭明印刷局出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作者是中国20年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尤以采写内幕新闻和时评..

新闻学集成

出版时间:1993-09 新闻学集成 : 中国管翼贤(1899~ )著。曾任《实报》和时间通讯社社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投敌当了汉奸。本书于1943年3月由北京中华新闻学院出版,为抗日战争时期敌伪新闻学方面的代表作。作者..

新闻理论基础

出版时间:1993-09 新闻理论基础 : 中国甘惜分(1917~ )著。198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新闻理论专著。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中国报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