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像出版事业

    中国音像出版事业 : 中国音像出版事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音像制品中,最早出现的是唱片。从爱迪生1877年发明唱片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唱片是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的。本世纪20年代由孙中山先生倡导在上海建立大中华唱片厂,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仅有3家有工厂设施的唱片公司。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间,全国共出版粗纹唱片约几百个品种、60余万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唱片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唱片年产量曾达到1000多万张;但总的来说,音像事业的发展仍是缓慢的。1979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盒式录音带的生产,全国仅有中国唱片社(中国唱片总公司)及其所属上海、广州、成都分社,主要出版唱片,1978年年产片号123个,产量303万多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为音像事业的兴旺发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2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并颁布了《录音录像制品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广播电视部为全国音像制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录音录像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一、音像出版单位迅速增加,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出版网络。
1982年底以前,全国仅有两家音像出版单位,即中国唱片总公司和广东省广播电视厅所属的太平洋影音公司。1983年新批准成立出版单位25家,1984年批准21家,1985年批准25家,1986年批准7家,1987年批准12家,1988年批准80家,1989年批准26家。至1992年全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07家。此外,还批准85家出版社配合本社出版的图书出版相应的音像制品。这些音像出版单位大部分都有比较健全的编辑出版机构和较雄厚的编辑、录音录像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的文化、教育、旅游、侨务、农牧、科技、部队等部门大都相继建立了音像出版机构,结束了长期以来独家出版或几个单位出版的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出版网络。
二、建立了现代化的录音录像复录加工生产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音像复录加工业也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吸引外资,成套引进国外的先进复录设备,有的还合资办厂。1979年1月,广东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现代化设备录制并出版盒式有声磁带的单位。同年8月,中国唱片厂引进盒式有声磁带快速复制设备。从此,音像制品大规模加工复制生产开始。到1989年为止,共批准专门复录加工单位54家。另外,部分音像出版单位也逐步自己配备了开盘复录设备,相当一部分省外文书店配备了盒对盒的复录设备。1990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的要求,在北京试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音带复制单位进行审查、测试,1991年6月,在西安召开发证大会。12月底,对符合取证标准的159个单位颁发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使我国音像复录加工业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录音录像复录加工工业体系,为我国音像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三、音像制品的发行量迅速增长,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全国有声磁带的发行量为600多万盒;1983年猛增到1800多万盒,是1982年的3倍;1984年发行量达4475万盒;1985年发行量达7200多万盒;1986年6500多万盒;1987年达1亿盒,与1986年相比增长45.7%;1988年出版各类音带3025种,发行量1.17亿多盒,比1987年增长10%以上。1989年仍维持这个水平。1990年和1991年发行量低于1987年和1988年的水平。1982年,全国录像带的发行量仅有几百盒;1983年增加到1.4万多盒;1984年2万多盒;1985年4万多盒;1986年9万多盒;1987年出版各类录像带714个品种,发行量19万盒,比1986年增长了105%;1989年出版各类录像带809种,发行量36万多盒,比1987年增长80%左右;1989年出版各类录像带871种,发行量44万多盒;1990年与1989年持平,1991年低于1989年的水平。各种音像制品从数量上说基本上满足了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
四、音像制品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满足了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群众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音像出版单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版的音像节目内容空前丰富。
在文艺类音像制品中,几乎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多种艺术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节目。在歌曲出版方面,几乎出版了国内所有的1000多名优秀歌唱演员的演唱专集,对我国通俗音乐的普及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传播和推动作用,还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词曲作者和演员。许多音像出版单位还配合国内一些大的活动出版音像节目。1990年,一些音像出版单位为配合宣传亚运会制作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音带,如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推出《亚洲雄风》等盒带,汇集了22首亚运歌曲和乐曲,并远销海外。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还派人专程去武汉录制出版了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编磬等古乐器演奏的乐曲《千古绝响》,使人们可以听到我们祖先远在2400多年前所创造的古老文明之声。在戏曲出版方面,囊括了几乎全部戏种和所有已故的、在世的老艺术家和新秀的代表性作品,达几千个品种。在曲艺方面,出版了大鼓、相声、快板书、单弦、二人转、山东快书、天津时调、四川清音等80多个曲种优秀曲艺演员的全部作品,曲艺舞台的异彩纷呈在音像出版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在录像片出版方面,1982年以来累计出版了几千种录像片,有政论片、武打片、惊险片、警匪片、生活片、专题片、动画片、戏曲片、音乐片、教学片等。从1985年以来,一些单位还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引进出版了几百个片号的海外文艺类录音和录像节目。此外,还有儿童故事、诗词朗诵、名著朗诵、卡拉OK演唱音带像带以及口技等文艺节目。1988年,上海音像公司开始出版发行《中国音像大百科》音像制品,其中包括音乐、戏剧、文学、曲艺、音响效果五大类,近70个系列。
在少数民族内容方面,不少省、自治区音像出版单位都比较重视采录出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像节目。
在其他内容的音像出版方面,各类专业性音像出版单位也制作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专业性音像节目,如教学、科普、少儿、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政治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节目。中唱公司还出版了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讲话录音的音像制品,受到群众的欢迎。
在音像制品的形式方面,除了粗纹唱片、密纹唱片、立体声大密纹唱片、薄膜唱片、立体声薄膜唱片、盒式录音带和录像带外,激光唱片和激光视盘也开始批量出版。1987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和广东太平洋影音公司首次出版了自己录制的激光唱片,填补了音像出版物载体种类中的一项空白。进入90年代,我国第一个专门生产激光唱片、激光视盘的深圳市先科激光电视有限总公司建成,所属深圳市激光节目出版发行公司出版了收录120首歌曲的卡拉OK(1至6辑)、《音乐红楼梦》等节目的激光视盘。
五、音像制品的国产质量迅速提高,并开始出口国际市场。
1982年以前,海外格调低下的非法录音带充斥国内市场。在音像事业开始起步的头几年,由于各音像出版单位大都是新建的,资金、设备有限,经验不足,国产节目数量少,质量也不够高。随着音像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版单位增多,产品数量增加,再加上广播电影电视部每年都要对音像销售市场进行整顿,开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各地音像管理部门也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短短几年录音节目国产化程度迅速提高,国产节目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但国产录像片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1989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了全国电影、电视、录像题材规划会议,第一次把录像与电影、电视题材放在一起通盘考虑、研究,开始重视抓国产录像片的生产和出版问题,从而加快了录像节目国产化的进程,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国产录像片有了长足的发展,发行量与日俱增。这些录像片有的是音像出版单位自己拍摄的,有的是音像出版单位同电影厂、电视剧制作单位合作拍摄或向社会购买通过版权交易形式出版的。国产录像片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戏剧、科普、法制教育等领域。与1988年以前比较,国产录像片与引进片在整体上相比,无论在出版的品种数量,还是在发行量上,均占优势。尽管从整体看,国产录像片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但也确有不少优秀的节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如《死水微澜》、《庄妃轶事》、《凌汤圆》、《台湾黑猫旅社》、《啊,中国战俘》、《海灯法师》等。有的国产录像片,已开始通过版权贸易形式向海外出口。除了出口音像成品外,还开展了出版和补偿贸易业务。中唱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从1979年开始,开展了对外的合作出版业务,先后与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一些唱片公司及有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出版唱片、盒式音带的合同或协议,由“中唱”提供节目母带,在国外或香港生产唱片、音带,向所在国家、地区发行或向全世界发行,取得了明显成效。合作出版的节目主要是民族音乐,同时也有歌曲、戏曲和教学节目。“中唱”还先后派出团组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日本、加拿大、法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国唱片、音带展销,不仅扩大了在国外的发行量,而且了解了国外市场情况,有利于针对国外情况改进出版发行工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太平洋影音公司出口的乐曲《问》、歌曲《吹不断的西北风》等录音节目盒带,公开以该公司名义在台湾正式发行。福建音像出版社已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提供了百余种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闽剧、高甲戏、歌仔戏、芗剧、梨园戏、木偶戏、南音、评话等戏曲音带产品。每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四川电视节也成为我国像带出口的主要渠道,每年都有几十小时的录像节目出口。
六、建立了遍及全国城乡的音像发行网。音像发行工作是音像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已有各类音像制品的基层经销点上万个,许多省市建立了省(市)级音像发行公司,向本省本市开展二级批发业务。有些大中城市建立批发零售兼三级批发的经销单位。许多较大的音像出版单位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杭州、济南、贵阳、长沙、太原、重庆、沈阳、合肥、南昌、汉口、呼和浩特等市设立了直属和特约的音像门市部。如中国唱片总公司及其上海、成都、广州公司都面向全国,向各省市的音像公司、直属和特约门市部及上千个基层经销单位发行本公司生产的音像制品。为了方便群众,有些直属和特约门市部还开展了邮购业务。各省的音像发行管理站发挥着建立城乡基层经销点、疏通发行渠道、指导发行和销售业务、交流经验等重要作用。已经形成的遍布全国的发行网,使各类音像制品发行量迅速增长,也使得人民群众购买音像制品日趋方便。
七、音像制品传播方式多样化,覆盖面越来越广,录像放映走上了有领导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录像放映是1983年底在我国由南向北自发地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一些人把它看成是一种致富的手段,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起各地党政领导部门的注意,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各地都加强了对录像放映的领导,对放像单位进行了整顿。特别是198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禁止营业性录像放映和加强录像管理的通知》下达后,各地结合实际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混乱局面得到显著改变,走上了有领导的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之后,闭路电视和有线电视也纳入音像管理的范围,得到加强。目前,全国有5万多个遍布城乡、经批准的营业性录像放映点(队),相当于我国电影放映单位的50%;有1万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饭店开办的闭路电视或有线电视网;还有分布于全国城乡各地家庭中的收录机1亿多台,录像机近千万台,音像制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大。
八、音像资料事业方兴未艾。
音像资料事业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不久的新兴事业。从1984年上海开始筹建全国第一家音像资料馆以来,经过各省广播电视厅(局)的努力,音像资料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广播电影电视部已成立音像资料馆,全国除海南外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音像资料馆,5个计划单列市和地市也建立了音像资料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音像资料网络。各音像资料馆的馆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音像出版单位在工作中积累产生的大量的音像资料。其中有许多是唯我仅有的珍贵历史资料,是“今世赖以知古,后世赖以知今”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各馆还特别注重收集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人物、事件、风光民情等资料。二是搜集海外真正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军事、科技、体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资料。音像资料馆在积累、保存珍贵的音像资料,为领导机关提供信息、咨询,为广播电视宣传服务,为社会各专业单位和研究服务,为开展学术研究、开扩视野,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音像资料事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受到了不同层次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的关注。
九、音像评奖、评论、理论研究活动蓬勃开展。
音像事业的繁荣促进了各种音像理论研究、评奖、评论等活动广泛开展,而这些活动又促进了音像事业的更加繁荣发展。为了提高音乐录音带的质量,繁荣录音出版事业,广播电影电视部音像管理处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1986—1987年度金银榜盒式带评选活动”。通过对报名参赛的盒式带评比,评出金榜盒式带20种,银榜盒式带18种。为促进国产录像片的生产,提高录像片的创作水平和艺术质量,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引起全社会特别是艺术理论评论界对录像事业的关注,1989年10月,广播电影电视部音像处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录像片评奖活动,共有31个音像出版单位的55部片子获奖。为了“展示成果,互相交流,促进繁荣”,1991年6月8日广播电影电视部音像处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部分省市音像制品博览会。会期6天,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拿出上万个品种的国产音像制品参展,观众达4万人次。1987年10月,中唱公司创办了《音像世界》月刊,主要介绍音像出版物和作者、演员、指挥、导演等的活动,传播音像出版信息、动态和音像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常识等。1989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创办了双月刊《中国音像信息》。1988年12月,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所、上海音像出版协会、上海音像管理处联合召开上海市文艺录像片制作、出版研讨会。1989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像信息》杂志、珠海华声磁带集团在珠海联合召开文艺录像片研讨会。1990年2月,首届全国优秀录像片评委会组织了录像片出版的第三次研讨会。
十、从上到下逐步建立了一套音像管理机构和素质较好的队伍,进行了音像管理法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
1982年2月,针对海外各种录音录像制品通过多种渠道流入国内的现象,我国《关于严禁进口、复制、销售、播放反动黄色下流录音录像制品的规定》颁布,明确“录音录像制品的出版与发行工作,国家委托中央广播事业局归口管理”。从1979年至1989年,10年来,广播电影电视部作为音像事业归口管理部门,在加强音像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抓了音像出版、发行、传播的起步工作,抓了音像出版单位的整顿和打击各种非法音像出版活动工作,严格加强管理,使录音销售市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录像放映点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对音像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和服务作用。二是抓了音像管理的法规建设。根据归口管理的原则,广播电影电视部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带法规性的条例、规定、办法、通知等管理文件,各地也都据此制定颁发了相应的地方法规性文件、实施细则,约100万字,已经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为音像管理的实施和加强,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条件。三是建立了一支管理队伍。音像管理工作是一项新工作,政策性强,要做好监督检查,必须要有一支数量质量都符合一定要求的管理队伍。经过10年来的艰苦努力,广播电视系统在长期的音像管理实践中,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音像管理机构,培养了一支4万多人的思想业务素质较好的音像管理队伍。
总之,改革开放13年来,音像制品从开始由海外音像制品占领市场向国产音像制品占领市场方向转化,每年有上千个新节目投放市场,出版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音像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独具特点、影响巨大,同广播、电影、电视密切相联并驾齐驱的声像制作和传播行业,不仅每年为国家创造2亿元以上的利润,而且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音像事业已成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您推荐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属音像出版社。1989年7月成立。该社对内以宣传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对外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导购手册》

《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导购手册》 : 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学会、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本书为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供了国产广播电视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 本卷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本书新闻学基本概念、中国新闻事业、外国新闻事业、新闻传播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4个..

中国唱片总公司深圳公司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音像出版机构。1988年9月成立。经营范围主要出版发行音乐、戏曲、曲艺、文学、教育等内容的录音、录像带;同时还引进、交换、翻译、出版、发行外国及..

中国唱片总公司成都公司

中国唱片总公司成都公司 : 中国唱片总公司所属音像制品出版单位。前身是1970年建成的成都唱片厂。1983年该厂收归中国唱片公司领导后与中国唱片发行公司成都分公司合并,于同年7月24日组成中国唱片..

《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 : 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全书主要收入作者近10多年来撰写的有关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文章60余篇,分作6个部分加以编排,包括更改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