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靡

积靡: 荀子用语。《荀子·儒效》:“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杨倞注:“靡,顺也;顺其积习故能然。”于省吾云:“训靡为顺,误矣;训积为习,是也。梁启雄云:‘靡同摩。’较注义为允。《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枚乘《上吴王书》:‘渐靡使之然也’与此句同例”(《双剑誃诸子新证》)。

为您推荐

四端

四端: 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注错习俗

注错习俗: 荀子用语。《荀子·儒效》:“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杨倞注:注错,“犹措置也”(指举止行为)。习俗,“习以为俗”。荀子重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性格才能的差异不是由于天性,而是后天积习造成的“人积..

上知下愚

上知下愚: “知”同“智”。天资最聪明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二者皆先天禀赋,不可改变。《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种看法影响深远。如颜之推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

卫道

积渐

积渐: 长期的积累习染。谓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环境的影响,对人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荀子认为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是要经过学习才有的,社会环境决定人性的好坏。《荀子》书中,“积”乃指人的主观努力,如说“圣人,人之所积”(《儒..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儒学概念。谓早期教养形成的习惯随年龄长大会养成某种较稳定的品质。朱熹《小学书题》:“古者小学,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

无为

无为: 顺其自然,不妄为。道家用语。《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又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又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