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
《潜夫论》:作者王符,成书于东汉中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制度和丑恶现象多有指斥,切中时弊。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字质朴无华,准确精炼。虽不时显露批判的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
苏州剧派:明末清初,苏州地区活跃着一个以李玉为首的20余人的戏曲作家群体,他们以昆山腔从事创作。前期作品内容多反映市井居民伦理道德,入清后创作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剧;其创作以舞台演出为中心,增强了作品戏剧性;又以..
《论衡》:《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王充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
阳羡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以陈维崧为其领袖,因其籍贯是江苏宜兴(古称阳羡)而得名。阳羡词派竭力推重词体,把词的本体功能提高到与诗、经、史同样的地位。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
《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记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在体例上建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叙述的重要事件都明确地标示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