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达”、“文质”说
“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
“四格”说:谢榛认为诗歌应有“兴、趣、意、理”四格。兴,是就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而言,指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绪、道理而言,二者相较,理属理性,是议论..
“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
“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
“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