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773—819): 唐文学家、教育家。字子厚,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贞元进士。历任蓝田尉、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闲居刻苦钻研学术,著作甚多,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其《天对》、《天说》阐发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封建论》以国家统一为历史发展必然而反对藩镇分裂割据;《送薛存义序》提出官吏的职责是“民之役,非以役民”,为人民办事应当勤力劳心,使“讼者平,赋者均”。后改任柳州刺史,兴利除弊改革,制订释放奴婢措施,鼓励开垦荒地,改进饮水卫生,宣传医药治疗,恢复府学,发展文化事业,起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作用。对来求教的
青年,热心指导,“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还经常利用通信形式指导青年学习。在教育理论上反对天命思想,认为才能与德性均非天赋,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济世安民”的君子,先要“明道”,才能“行道”。“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故学习应以《五经》为本,除儒经之外,并参以诸子百家言。对历史文化,不盲目接受,要细加取舍,推陈出新,使文以明道。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顺从天性,创设一定条件,让人依发展规律自然成长。曾发表《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提倡求师问道。认为人要成才成德不能无师,师不以社会地位为准,根本条件在于明道,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重视求师问道之实,不强调师弟子之名,求学者只需有朋友关系,朋友之间可交以为师,相互学习。遗著由刘禹锡编定,经后人补遗,成《柳河东集》传世。

为您推荐

孔纬(?—895)

孔纬(?—895): 唐学官。字化文,曲阜人。大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为官刚正,嫉恶如仇。昭宗时,任宰相兼国子祭酒。以国学为兵火所毁,奉命修葺,奏请令内外文臣自观察使、制使下及令佐,于本官料钱中每缗抽..

李揆(711—784)

李揆(711—784): 唐学官。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聪敏好学,善于文词。开元进士。乾元初为礼部侍郎,以科举旨在求贤,不必严设堤防,用搜索夹带等措施。遂于主试进士时,改变旧法,考场中陈列《五经》、诸史及《切韵》,并..

刘禹锡(772—842)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家本儒学,业在艺文。贞元举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主张革新政治,参与王叔文集团,推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后任太子宾客。曾作《天论》,反对天人..

皮日休(约 834—883)

王维(701—761;一说 698—759)

王维(701—761;一说 698—759):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天宝末,为给事中。肃宗时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博学多艺,以诗名盛称于开元、天宝间..

韩愈(768—824)

韩愈(768—824): 唐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因韩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或韩文公。三岁父母双亡,由兄嫂教养成长。贞元进士。曾任县令、州刺史、监察..

萧昕(702—791)

萧昕(702—791): 唐学官。字中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补崇文进士,开元中举博学宏辞。历官左抬遗、中书舍人、秘书监、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太子少傅、礼部尚书。为国子祭酒时,建议重视整顿太学,被采纳,并颁《崇太学诏》,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