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

译经: 即佛经的汉译活动。是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方面。历代俱兴。初时由中外僧人居士合作,后以汉僧为主。译场组织自东汉以降日趋完备,并形成佛教边译边讲的教学方式,对佛教教育发展具重要影响。翻译佛经尤以唐代成就最大。如玄奘组织的译场在规模与组织上远胜于前代。译场有译主,掌握译事,译本题名;笔受,受所宣译之义而著于文,整理文句;度语,传所宣义;证文,以译文校以梵本;润文,刊定文字,加以润饰;证义,论证译文之义;梵呗,开译时宣讲梵呗,以示庄严,并修饰音韵;校勘,校订文字;正字,监阅总校等,人各专司,各有所职,分工,程度极为细致。唐代译场还通过译经网罗天下人才,组织讲学,培养人才,玄奘在慈恩寺专务翻译外,坚持每日讲学新经,寺内弟子常百余人之多。

为您推荐

格西

格西: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僧人学位。藏语意为“善知识”或“良师益友”,只限于学习完显宗(除密宗以外的其他佛教教派)五大论典的学僧。分为四个等级。在拉萨传召法会期间考取的为一、二等;在拉萨三大寺僧众集会时考取的..

复讲

复讲: 佛教称谓。类似儒家教学以高徒代讲。始见于东晋。《高僧传·道安传》记道安游学至邺(今河南临漳县境)遇见西域僧佛图澄,澄一见安便加赏识,与语终日。众人见安形貌不称,部以轻怪。澄告众曰:此人远识,非等闲之辈。安因事..

伊存授经

伊存授经: 伊存,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使者。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魏国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日复立者,其人也”(景庐,《..

祜巴

讲导十法

讲导十法: 佛教寺院讲学仪式。宋僧元照在其《四分律行事抄资记》卷三《释导俗篇》中,把唐以来的佛教寺院讲学仪式,总归为十法。记云:“初礼三宝,二升高座,三打磬静众,四赞呗,五正说,六观机进止,问听如法,乐闻应说,七说竟迥问,八复..

都讲

都讲: ①佛教寺院教职。指讲经时负责唱题发问的僧人。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教学采用问答方式,由都讲发问,法师详加讲解阐发。《高僧传·支遁传》记支遁“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

卧各夫

卧各夫: 阿拉伯文音译,意为“宗教公产”、“宗教基金”。伊斯兰教指符合教法而建立的公共财物、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慈善基金等(如清真寺房产、 土地、用具、经典等)。一般来自穆斯林的捐献、遗产及寺院土地收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