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讲经: 佛教教学方法。始于东晋。时僧竺法雅在高邑建寺,僧众常百余人。门下弟子,皆“世典(儒道等书)有功,未善佛理”。他与康法朗等便“以经中事数(如四谛、五戒等佛教事项、概念和教义),拟配外书(儒道经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并以“外典、佛经、递互讲说”来解析佛经中的疑难之处。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老庄玄学的概念名词和思想,去比附、解释佛教义理的格义讲经之风。道安曾以“先拘格义,于理多违”为由加以反对,但亦自谓其禅法是“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并允其弟子慧远以《庄子》义连类、比附佛经,以晓惑者。此对南北朝儒家教育产生影响。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便把五常比作五戒。南朝宋儒生何尚之答宋文帝语亦谓:“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宋内,则仁人百万矣”(《弘明集》)。
为您推荐
法堂: 亦称讲堂。寺院讲学集会之处。仅次于佛殿,一般位于佛殿之后。始于东晋僧人道安、昙翼于上明东寺所建(《六学僧传·隋罗云传》)。唐百丈怀海创制清规,不立佛殿,唯树法堂。法堂内有佛像、法座、板屏及钟鼓等。法座亦称..
开题: 亦称“发题”。佛教讲学形式。佛教讲经之时,一般先由都讲唱经题目,然后由法师讲解题意及述经大意。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如《高僧传·竺法汰传》记:“(晋简文帝)请(汰)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梁书·武帝纪》..
丛林: 亦称禅林,通常指禅宗寺院,后道教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者。意为草木不乱生乱长,表示有规矩法度(《禅林宝训音义》)。始创于中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及其所定之规。初规模不大,唐末五代间有发展。入宋建置益臻完备,凡属..
夏炯(1795—1846): 清教育家。字仲子,安徽当涂人。早年治训诂考据,后推崇程朱,摈弃陆王,对顾炎武、毛奇龄、戴震、阮元诸汉学大儒皆有针砭,于汉学家所倡以小学说经,以训诂明义理之说驳斥尤力。力主明经济而阐义理,以救当今之失..
帅方蔚(1793—1871): 清书院山长。字子文,一字叔起,号西村,江西奉新人。自幼资性聪敏,十三岁入学,为巡抚秦承恩延人官署与子弟伴读。受业于上元梅冲。道光进士。历官编修、山东副主考、监察御史、道员等。道光十八年(1838)因告..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字■人,号定盦,一名易简,字伯定,更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受学于外祖父段玉裁,十七岁入国子监,二十一岁以副榜贡生充武英殿校录,二十七岁中举人,三十八岁(道光九年)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