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文学网!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药地、浮庐等。安徽桐城人。其学渊博,《桐城耆旧传》称他“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曾力图一展治国平天下之抱负。明亡后,流离转徙,潜心著书。后削发为僧,改名弘智、愚者。他称研究自然科学为“质测”,称研究哲学为“通几”,称研究社会、政治、伦理、教育为“宰理”。其教育主旨,以“实物”为基础,即在研求自然科学的“质测”之理中,探索哲学理论(“寓通几于质测”)。认为“道”“艺”互为依存,道寓于艺,“技艺”便是“格致”之学的主体内容。又言“儒者,守宰理而已”。“专言治教,则宰理也。”著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
李光地(1642—1718): 清学者、教育家。字晋卿,号榕村,又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后擢为侍读学士,晚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康熙帝校理编辑《御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诸书,被定为清代官学教材。认为人性皆善,而才有差异,..
唐甄(1630—1704): 清初学者、教育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顺治举人。曾任山西长子知县,不久即被革职,后隐居著书。学术上继承王守仁良知之学,反对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教育上强调发展人的智力,认为仁、..
万斯同(1638—1702): 清史学家、教育家。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康熙中荐博学鸿词科,力辞不就。家居讲学。以布衣参史局,修《明史》。少师黄宗羲,习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后治学不复论性道,博通经史。认为救时济世乃孔..
韩菼(1637—1704): 清学官。字元少,号慕庐,江南长洲(今属江苏吴县)人。康熙状元。官经筵讲官、礼部尚书等职。曾典顺天乡试,教习庶吉士,入弘德殿讲《大学》,奉敕纂修《孝经衍义》诸书。以善制艺名于时,对时文沿革利弊言之甚切。..
陆陇其(1630—1693): 清学者、教育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 任灵寿、嘉定知县,御史。崇实政,颇有政绩和教绩。在灵寿,定讲学条例,编有《松阳讲义》。学术思想崇朱(熹)辟王(守仁),认为明代之所以灭亡,在王学败坏士风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