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643): 唐政治家。字玄成,邢州巨鹿(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少孤贫,有大志,好读书,多博涉。武德时为太子洗马。贞观时历官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参预朝政。贞观初,上书者或言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他建议“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屡与太宗论太子及诸王教育。认为“凡为藩为翰、有国有家者,其兴也必由于积善,其亡也必由于积恶”。其原因乃由于“始封之君”,“见王业之艰难,知父兄之忧勤”,故能不骄不懈,礼贤接士,得百姓之欢心而继起子孙,“生自深宫之中,长居妇人之手,不以高危为忧惧,岂知稼穑之艰难”,因而荒淫无度,习于非法悖礼,遂致杀身灭国。受命作《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为历史教育材料。又论举用人才,“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对人的考察,主张“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贞观政要》卷四)。进谏甚多,受到太宗的重视。又以丧乱后,典籍纷杂,建议集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渐备。诏修周、隋、齐、梁、陈五代史事,各史有专人负责,他奉命总加撰定,多所损益,时称良史。以《礼记》庞杂无序,重加改编,数年成《类礼》二十篇,录置内府。又主编《群书治要》。著作今存有《魏郑公谏录》、《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
为您推荐
陆德明(约 556—630): 隋唐之际经学家、学官。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早年从学于玄学家周弘正,故善言玄理。陈太建中于承光殿与国子祭酒徐孝克辨难,屡挫其说,后受任为国子助教。隋大业时为秘书学士,迁为国子助教..
盖文达(578—644): 唐初学官。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博览经典,尤精《三传》,刺史窦抗集诸生讲论,所谈多诸儒所未曾思及,众皆赞叹。武德中任国子助教,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馆直学士,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时历官弘文馆学士、..
杨汪(?一 621): 隋学官。字元度,河东(今山西蒲州)人。少年好勇,后折节勤学,通《三礼》,专精《左传》。北周时为冀王侍读。曾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颇加推许。隋开皇间历官尚书司勋兵部二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尚..
刘炫(约 549—约 617): 隋经学家、学官。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少时以聪敏见称,与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并称“二刘”。通律数经史诸学。自称对《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传》、《左传》..
刘焯(544—610): 隋经学家、学官。字士元,信都昌亭(今属河北)人。少与刘炫结为学友,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当、问《礼》于熊安生。刘智海家多典籍,焯与炫就之读书,闭门十年,遂以儒学知名,号称“二刘”。任州博士..
元善(538—607): 隋学官。河南洛阳人。少时随父在江南。博通五经,尤明《左传》。后归北周,受武帝礼遇,任为太子官尹,以经授太子。隋开皇初,任内史侍郎,
迁国子祭酒。文帝尝亲临释奠,奉命讲《孝经》,陈述义理,兼加讽谏,甚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