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➀

楚辞:

诗总集。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约前79-前8)编定。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官至光禄大夫,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学者、文学家。“楚辞”本为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渊源于我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受《诗经》影响,又与南方歌谣有直接血缘关系。至刘向始编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为集,《楚辞》成为诗总集名。是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与《诗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尤其是屈原的作品,对后来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集刘向分为16卷,久已亡佚,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为现存最早传本,可略见原本大概。历代注本很多,着者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明汪瑗《楚辞集解》、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今人马茂元《楚辞选》、姜亮夫《楚辞通故》等。

【参考文献】:

崔富章《楚辞版本源流考察》(浙江学刊,1987∶1)

为您推荐

楚辞_

楚辞:中国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这一名称,按其本义来说,是指楚人或楚地的歌辞的意思,表明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