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新闻)

大公报:①中国近代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创刊后,由英敛之(名英华)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灸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1916年9月,报纸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趋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销数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几十份。1925年11月27日停刊。
(新闻)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日报。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吴自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另外,对共产党、红军既攻击诬蔑也作一些客观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缓抗”,受到“东北留平同乡反日救国会”的警告。1932年“一·二八”事变,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1935年9月,开始连载范长江西北之行的系列通讯,第一次向国统区读者披露红军长征的某些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的主张,引起中外人士的注目。1936年以后,日军南侵,该报逐步西移。先后刊行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重庆版。1938年12月,王芸生任重庆版总编辑。抗战期间,该报基本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1941年5月,美国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赠予荣誉奖章。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1日上海版复刊。12月1日天津版复刊。1946年4月,王芸生主持上海版编辑部。解放战争期间,该报基本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同时,也发表了一些颠倒黑白的社评。如1945年11月20日的《质中共》、1946年4月16日的《可耻的长春之战》,受到中共《新华日报》的力驳。后来,也发表一些反对内战,批评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文章。1948年11月10日香港版发表社评《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靠拢人民。1949年2月27日天津版改名《进步日报》出版。同年6月17日上海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站到人民立场。1953年1月1日上海版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天津版《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由天津迁北京出版。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迄今仍继续出版。

为您推荐

公报派

公报派 : 19世纪90年代出现于澳大利亚的一个文学流派。《公报》1880年在悉尼创刊,主要创始人是海因斯和阿基布尔德。他们宣传激进主义,提出“澳大利亚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口号,团结了一批作家,形成..

《万国公报》(广学会)

《万国公报》(广学会):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机关报,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07年5月30日林月..

新记大公报公司

新记大公报公司: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三人也被称作大公报“三巨头”。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新记大公报公司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为方针经营..

《大公报》(天津)

《大公报》(香港)

《大公报》(香港):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现如今的《大公报》的报道立场与其他大报相比,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已经偏..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委托民间报房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

《新记大公报》

《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而复刊。吴鼎昌独资5万元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人总编辑兼副经理。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