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派

    斯拉夫派 : 19世纪40至50年代俄国农奴制衰落、资本主义成长时期的思想派别,1839年在恰达耶夫《哲学书简》(1836)发表后引起的激烈论战中形成于莫斯科。斯拉夫派认为俄国和其他斯拉夫国家有一条根本不同于西欧的独特发展道路,其成员多是出身于古老的军人家族的中等地主,代表人物为霍米亚科夫、伊·基列耶夫斯基和彼·基列耶夫斯基兄弟、孔·阿克萨科夫和伊·阿克萨科夫兄弟、萨马林、科谢略夫。同他们接近的作家和诗人有达里、谢·阿克萨科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格里戈里耶夫、丘特切夫、亚济科夫。主要舆论阵地为丛刊《莫斯科文集》(1846、1847、1852)、杂志《俄国丛谈》(1856~1860)和《乡村公益》(1858~1859)等。斯拉夫派强调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反对俄国欧化和立宪,拥护君主专制,否定彼得一世改革的进步性,美化古代宗法社会,把村社和正教当作"俄罗斯精神"的基础,赞扬俄罗斯人的"温顺"、"虔诚"。但由于他们代表相当大一部分深受资本主义影响的贵族地主的利益,他们也和其对立面西欧派一样,主张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普及教育。斯拉夫派号召知识分子接触和研究人民生活,曾为搜集整理文献典籍、民间创作和语言做过许多工作。他们仇视别林斯基和自然派,但并不赞成"纯艺术"论,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现实中那些符合斯拉夫主义理论的特点。他们的创作往往带有道德教诲的倾向。霍米亚科夫和阿克萨科夫兄弟的诗针砭时弊,屡遭查禁。
  1859至1861年,为了对付农民革命的形势,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在维护地主和资产阶级权益这一共同基础上互相接近,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由主义阵营,一致攻击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等革命民主主义者。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两派分别解体,只有伊·阿克萨科夫、萨马林和科谢略夫还继续活动,出版了《一天》(1861~1865)、《莫斯科》(1867~1868)、《莫斯科人》(1867~1868) 、《罗斯》(1880~1885)等杂志。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格里戈里耶夫等继承斯拉夫派的基本精神,并吸收西欧派的若干论点,形成另一个派别──根基派。

为您推荐

瓦尔拉夫,H.G.

瓦尔拉夫,H.G.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隆附近的布尔沙伊德一个工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在科隆当书店学徒。最初创作抒情诗在报刊上发表。为了报道工人生活与工厂生产状况,探索人们相互疏远、备受奴役的根..

南斯拉夫文学

南斯拉夫文学 : 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早在7世纪前,斯拉夫部落就来到巴尔干半岛定居。9世纪中期,它们有了自己的文字,并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和东方的优秀文化。12~13世纪,它们曾建..

《德奥拉夫人》

《德奥拉夫人》 : 小说描述了科学家霍尔因发现了贵重金属铀而引发的悲剧。霍尔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同时却忍受着不幸婚姻的折磨,他的美貌妻子托拉曾是酒吧歌女,有不少外遇。大企业家埃弗斯坦是个善..

阿什拉夫丁

《阿尔达耶·维拉夫记》

《阿尔达耶·维拉夫记》 : 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维拉夫的琐罗亚斯德教祭司,接受阿尔戴细尔国王的旨意,喝了一种迷幻药,进入冥想状态,游历天堂地狱,看见善行者在天堂得回报,恶行者在地狱受惩罚。醒来之..

奥拉夫松,E.

奥拉夫松,E. : 生于西部斯纳费尔斯内斯的农民家庭,卒于西北海岸的布雷达峡湾海上。1748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冰岛自然史的论文,引起丹麦科学院的重视,推荐他对冰岛的地理、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