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莱伯,F.de

    马莱伯,F.de : 法国诗人。生于卡昂城一法官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曾留学德国。1576年作为亨利二世的私生子昂古莱姆公爵的秘书,随从公爵到普罗旺斯,并创作诗歌。1605年到巴黎以前,著作甚少,只发表过《圣彼得的眼泪》(1587)、《颂国王攻占马赛》(1600)、《欢迎王后光临法兰西》(1600)、《慰杜·佩里埃丧女》(1601)等几首诗。这些诗表现出七星诗社诗人们的影响。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首诗《为亨利大王陛下利穆桑之行祝福》(1605),博得亨利四世的赏识。亨利四世任命他为贝勒加德公爵的文学侍从。从此,马莱伯即以波旁王朝的官方诗人的姿态出现,所写诗歌多为祝颂之作,如《颂王太后玛丽·德·梅狄西摄政的丰功伟绩》(1610)、《颂前往惩罚叛乱的拉罗歇尔人的国王路易十三》(1627)等,目的虽在于歌颂封建统治者,却也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对于结束内战,实现统一、和平的共同愿望。他的诗歌形式工整,气势雄浑。
  使马莱伯在文学史上占一定地位的,不是他的诗作,而是他的理论。他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著作,只是在龙萨和代博尔德的诗集中分别写了一些评注。他认为诗歌的文法结构应与散文一样,区别仅在于前者有音律和诗韵;认为七星诗社引进的来源不同的外来词汇和来自民间的鄙俗的俚语使法语庞杂不纯,应予清除;他认为"纯粹的法语"应以平民的语言为源泉,以宫廷语言为标准,即将平民语言经宫廷提炼再通用于全国;认为作家在保持"纯粹的法语"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语言的明晰和准确。他还为几种音节的诗体制订了基本的规则,主张用丰富的韵,整齐地安排诗句和段落,力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他的理论在生前并未被普遍接受,但由于适应君主专制政体的规范化要求,因此在17世纪逐渐成为正统诗歌理论的基础,为古典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您推荐

马查多·德·阿西斯,J.M.

马查多·德·阿西斯,J.M. :   巴西诗人、小说作家。生于里约热内卢。出身贫寒,父亲是黑人画家,母亲是葡萄牙血统的洗衣妇。刻苦自学。从事新闻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曾任政府机关职务。后为巴西文学院主席..

马哈,K.H.

马哈,K.H. : 捷克诗人。出身于布拉格一个贫苦家庭,中学时期就已显露出文学才能。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哲学和法学。他酷爱本国古老的传说、神话、英雄故事,并大量阅读德国浪漫派诗人的作品。曾在意大利和捷克..

马尔克斯,R.

马尔克斯,R. : 波多黎各作家。以两部短篇小说集《我们的另一天》(1955)、《在一个名叫圣胡安的城市里》(1960)成名。长篇小说《人的前夕》(1959)写一个痛苦的恋爱故事。主人公皮鲁洛与一个姑娘相爱,但他更爱故乡的..

马尔夏克,С.Я.

《马来由史话》

《马来由史话》 : 马来古典文学名著,记述马六甲王朝兴衰的历史。全书共34章。前几章叙述王族的源流,从纪元前亚历山大东征印度讲起,把他说成是马来王族的始祖,然后以大部分篇幅详述马六甲王朝的兴盛经过,直至葡..

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文学

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文学 : "马格里布"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是西方的意思,一般指地处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 3国,是非洲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希腊神话中就有反映马格里布人和希腊人之间斗争的故事。8世..

马尔科夫,Г.М.

马尔科夫,Г.М. : 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州一个猎户家庭。1930至1932年在托木斯克大学学习,同时担任西伯利亚青年报刊的编辑。1941年 7月入伍,在外贝加尔地区任军报特派记者,参加过消灭日本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