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雷,P.

    马歇雷,P. :

马歇雷是巴黎大学哲学教授,提出了“文学性哲学”的概念。他在结构主义批评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文学生产原理》(1966)。他认为“创作”就是创造,是由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因此是一个属于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概念。西方现代社会里的人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所谓创作其实只是生产。作家只能在社会历史限定的范围内,像工人一样加工业已存在的各种素材,生产出反映特定意识形态的作品。这一观点无疑受到了K.马克思关于生产和异化等理论的影响,所以他和L.戈尔德曼一样,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家。

《The object of literature》封面

在《文学在思考什么?——文学性哲学的练习》(1990)中,马歇雷从哲学角度解读文学经典,提出了“文学性哲学”的概念,即以研究哲学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理清文本中将哲学和文学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从中找到哲学意义上的真理,以此来摆脱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为了论证“文学性哲学”的概念,他有意不按年代顺序,而是从D.-A.-F.萨德的《索多姆的120天》(1785)到M.福柯的《雷蒙•鲁塞尔》(1963),随机选择了9位经典作家的文本,其中不少还是被人们忽视或遗忘的作品。它们恰恰贯穿了整个文学时代。

为了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文学经典,马歇雷主要考察了三个方面。①作家本人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如斯塔尔夫人的文学作品与她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也具有了哲学内涵。②哲学家对作家的影响。如G.福楼拜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看似嘲笑科学实验屡屡失败的蠢人,其实是体现了哲学家P.勒鲁的循环理论。③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如V.雨果的《悲惨世界》把冉阿让塑造成承载整个悲惨社会的人物,从而使小说具有了认识社会的功能和哲学的意义。

马歇雷的“文学性哲学”概念仍然是继承了社会学批评的传统,同时也是他的文学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为您推荐

库特林,G.

库特林,G. : 生于图尔,卒于巴黎。库特林于1878年服兵役,14个月后因病退役。他以此为题材写了《骑兵队的乐趣》(1886)、《8点47分的火车》(1888)等几部喜剧。他当过职员,为报刊撰稿,1894年辞职成为专职作家。..

《阿尼赛》

《阿尼赛》 : 作者本来打算给这部作品加上“小说”的标记,但最终出版时没有加上,因为它是由一些不太连贯也不符合逻辑的故事组成的,相当于先锋派的宣言。阿尼赛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到处寻找所谓“绝对真理..

卡佐特,J.

卡佐特,J. : 生于第戎,卒于巴黎。父亲是勃艮第王国的一个法院书记员。在耶稣会学习之后,入大学攻读法律,出入文学界和上流社会。他于1740年来到巴黎,以表现梦境的《猫爪》(1741)和《一千零一句傻话》(1742)..

巴乌尔-洛尔米安,P.-F.-M.

图森,J.-Ph.

图森,J.-Ph. : 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报社记者,长期担任《晚报》主编,母亲是书商,书店叫“第七章”,位于伊塞勒池塘附近。图森全家自1971年起定居法国。他就读于巴黎政治科学学院时曾爱上电影,但因经..

马南,P.

马南,P. : 生于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的马诺斯克,卒于伊泽尔省的瓦龙。马南童年时期生活困苦,12岁被迫辍学,先后在印刷厂和冷冻运输公司工作。他15岁时在J.吉奥诺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发表了《不..

萨德,D.-A.-F.

萨德,D.-A.-F. :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附近的沙朗通。萨德的祖上是普罗旺斯的一个贵族世家,4岁时被送到外省,由伯母们抚养。伯父是个学问渊博但行为放荡的神甫,负责对他进行教育。10岁时回到巴黎进路易大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