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博夫,M.N.

    阿尔博夫,M.N. :

出生于彼得堡的一个教会辅祭家庭。中学2年级开始写作,13岁发表日记体短篇小说《地下室住户札记》(1864)。1873年发表在《事业》上的长篇小说《普舍尼岑一家》是阿尔博夫的第一篇载于大型文学杂志的严肃文学作品。1877~1878年做过军队的医助志愿者,1879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短期任职于消费税务局之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曾任《北方公报》等刊物的编辑,作品曾在《祖国之子》《周日休闲》等刊物发表。逝于彼得堡。

阿尔博夫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与F.M.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相近,探究人的心理,还常涉及精神病题材,带有忧郁色彩,反映出作者孤独、忧郁的青年时期对创作的影响。这类作品几乎都属于早期创作,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无意识性。代表作中篇小说《终结之日》(1879)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病态心理分析能力,也为作者带来创作上的重大成功。主人公格拉兹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同貌人”和《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相似。

另一类小说的特点完全不同,忧郁色彩消失,观察者身份占据首要位置。例如中篇小说《神秘街道的尽头》(1882),描写彼得堡郊区一处偏远地方的小市民生活,长篇小说《教袍》(1883)描述一位失去妻子的司祭的孤独苦难的生活,短篇小说《鱼的呻吟》(1885)以一条可怜小鱼象征一位温柔、忧郁的堕落女子。这类作品多描述普通人的灰暗生活,在哲学层面上与N.V.果戈理的作品相近,指出“人不能这样活着”。只是有时,阿尔博夫过度精确地刻画他所熟悉的彼得堡小市民阶层和神职人员,导致创作囿于细节,且个人生活条件的限定使他的观察视野显得狭隘。

此外,还有一些幽默作品,如《纪念日》(1895),其中的幽默成分与作者一贯对于作品主题的人道主义阐释相结合,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创作勇气。这类作品还有《巴比伦塔》(1886)等。

晚期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是奠定阿尔博夫文学史地位的主要作品,描述彼得堡小市民阶层、官员阶层、卑微小人物的生活,因在主人公、背景、思想倾向方面有共同之处,组成三部曲《白天加黑夜》(1890~1903)。1907~1908年,收录阿尔博夫早期作品和一些未完成作品的八卷本作品全集面世。

阿尔博夫的很多作品与19世纪60至80年代的民主派作家创作有相近之处,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也吸引着当代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您推荐

阿尔塔耶夫,A.

阿尔塔耶夫,A. : 出生于基辅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中学时首次以阿尔塔耶夫为笔名发表童话处女作《迎接新年》(1889),同年发表第二篇童话《奶奶和太阳》。初登文学舞台后,从绘画中学提前转入福禄培尔师范进..

安年科夫,P.V.

安年科夫,P.V. : 生于莫斯科。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旁听,游历过德国、意大利,并在巴黎居住。1841年首次亮相文坛,在《祖国纪事》发表随笔《国外来信》,1847~1851年在《同时代人》发表过一些中篇小说..

阿普赫京,A.N.

阿普赫京,A.N. : 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童年在父亲的家族庄园巴甫洛达尔村度过,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唤起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入读帝国法院后,全科成绩优秀,做过《校讯公报》编辑部成员。1859年毕业,..

阿赫玛杜琳娜,B.A.

人情本

人情本 : 人情本自1820年左右出现,在19世纪30、40年代达到顶峰,一直延续到60年代。人情本虽然与洒落本等有一定的关系,但与洒落本描绘青楼中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同,它以普通市民生活中的男女为主人公,主..

安德烈耶夫,D.L.

安德烈耶夫,D.L. : 生于德国柏林。作家L.N.安德列耶夫的次子。母亲是乌克兰作家T.G.谢甫琴科的侄孙女,诞下他后死于产褥热。父亲因爱妻之死无法面对这个新生儿,于是外祖母将他带回莫斯科照料,寄养在姨妈E..

阿尔汉格尔斯基,A.G.

阿尔汉格尔斯基,A.G. : 生于叶伊斯克,成长在由理发师和裁缝组建的家庭。早年丧父,1904年中学毕业后,起初做电报员学徒,1906年开始在叶伊斯克轮船公司做文员,并与布尔什维克联系密切。由于参与革命活动,于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