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批评

    现象学批评 :

起源于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论。胡塞尔认为,外部世界是可以被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他承认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事物并不是独立于自身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人们所意向的意识中的事物存在的。由此,他认为这个客观世界和我们的认知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只有把自身放在先验主体的地位上才能了解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不能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只能在人的意识处停留。人们通过对自己意识的洞察能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觉知识。胡塞尔发现意识总是意向性的,它总是指向一个“客体”。现象学分析意识是对有关体验本质的所有预先假定的悬置作为开始的,这种悬置包括“用括号括起”,即暂时中止对意识的对象的实在性做出任何判断,即客体是否存在于“意指”它的意识之外。

现象学自1900年由胡塞尔提出之后,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德国的M.海德格尔和法国的M.梅洛-庞蒂又分别发展了这一理论。它对分析理解语言的意识活动的H.-G.加达默尔及其他理论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许多批评家分析特定文学作品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日内瓦学派提出了现象学批评这个批评方法,把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因此现象学文学批评现在主要指通常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的一个松散的批评群体的批评实践以及海德格尔的文学批评,现象学文学理论则具体地包括R.英伽顿及海德格尔的理论。他们共同的观点是把文学当作创作意识的表现。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被看作是一个主体性的许多不同的变体。作家的创作意识成了分析对象,而这种创作意识的结构只有通过考察他的全部作品(文学的和非文学的)才能把握。日内瓦学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体验作者的意识形式,而后又将这一意识再次反映到他们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论著里,因此他们常被称为意识批评家。

日内瓦学派定义了现象学批评,提出作品作为客体的整体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证,不过这种保证是通过给出一个先验的作者主体的方法完成的,作品被还原为作者意识的纯粹体现。而且这个主体也是抽象的,只能透过作品来进行认识,于是作者和作品被合到了一起,作为读者的心灵现象而存在。正如关于心灵现象的本质只需要直观,洞悉文学现象的本质也只需要诉诸读者,也就是现象学批评者的直观。这一直观要求读者清除偏见,倾情投入作品之中,尽量公正地复制在文学现象(即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发现的一切,于是批评就成了对文本的接受和对文本精神本质的纯粹转录。其特点是把作家的意识行为看作文学行为,着重对作家意识进行研究与批评。

日内瓦学派还提出现象学批评方法。首先,要悬置思想意识,取中立的审美态度。其次,要回到作品本身,坚持内在批评。当通过悬置、加括号把一切经验的因素排除掉之后,便达到了还原的目的,即纯粹意识。最后,现象学批评家要把作品看作是意向活动的对象,或干脆直接把作品看作是意向领域的实际外延,从而作品就是作者的意向性的展现,是作者与客观世界的交流。现象学批评家把基本结构“经验式样”看作是作品的本质,欲求通过直觉来把握。经验式样正是作者意识的构成成分,它们潜在于作者的经验世界中。现象学批评从文本入手,但最终还是要返回到作者的意识。

现象学批评,作为经典的文学批评理论,自兴起以来备受推崇。但现象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也面临着批评与挑战。由于现象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作家的意识行为,也就是文学行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现象学的文学理论忽视了文学与客观世界、社会现实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由此派生的文学批评则局限于作家个人意识的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和历史完全脱节。

为您推荐

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

出版时间:1992-11 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普遍现象 : 美国语言学经典性著作。罗·雅可布逊(见“语言分析初探”)著。1941年瑞典乌普萨拉出版。英译本摩顿出版社1968年出版。共33节,分4章:(1)儿童语言的语音发展..

《文艺现象学》

《文艺现象学》:[美]R.玛格欧纳着。王岳川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2月版。19.3万字。对文艺现象学作系统研究与评介。前4章着重介绍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及其与结构主义文学结构的区别和联系,展示了现象学诗学的哲..

《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

《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何新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21.5万字。收论文19篇,写于1979-1985年,分3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审美的艺术观,艺术美的三种类型,艺术的形式表现与审美原则,艺术现象的符号学分析,美的价..

《萧红现象》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28万字。共17章,包括“国际文化背景”、“基本主题:反封建主义”、“文学语言的演变”、“心理小说的崛起”、“从一维构成到多元复合”、“大自然..

《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王泉根着。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10月版。28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作纵向研究;下编对作家实践作具体分析。作者以不求全面、唯取特色,不趋时尚、注重学术为宗旨,全..

晚报与都市报现象

晚报与都市报现象:在中国内地,晚报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达到繁荣和鼎盛。以《华西都市报》1995年元旦创刊为标志,都市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迅速崛起,以其更加准确的市场定位、更加市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