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勒亚斯·艾布·舍卜凯

    伊勒亚斯·艾布·舍卜凯 :

生于美国,后随父母回到黎巴嫩。幼年家境富裕,1911年在艾因图拉附近的圣约瑟夫学院学习法语和阿拉伯文学等课程。母亲也教授他阿拉伯诗歌的知识,他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2年其父在埃及被窃贼所害,家道中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经济原因被迫辍学,几年后虽再次回到圣约瑟夫学院求学,但1922年因与一名教师发生争执,没有毕业就离开学校。曾任教于基督教学堂和穆斯林学堂,并为多家黎巴嫩报社撰写稿件,还将多部法语作品译成阿拉伯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高级委员会的新闻和广播服务部门担任翻译。1947年,因白血病去世。

主要作品有诗集《六弦琴》(1926)、《乐园里的蛇》(1938)、《曲》(1941)、《心的呼唤》(1944)、《永远》(1945),叙事长诗《沉默的病人》(1928)、《艾勒娃》(1945)等,短篇小说集《花束》(1927),中篇小说《好工人》(1927)等,译著有A.de拉马丁的《天使谪凡记》、J-H.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的《保尔和薇吉妮》和《印度的茅舍》、伏尔泰的《小大人》等。去世后,在期刊上发表过的一些诗句和文章被集结成册出版,名为《众神的怀抱》(1958)。

艾布·舍卜凯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和基督教传统的影响,是黎巴嫩阿拉伯浪漫主义的主要人物之一、浪漫派诗人组织“十人社”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感情真挚、意象丰富。《乐园里的蛇》由13首长诗组成,受《圣经·旧约》一些典故的启发,形象生动而又大胆、坦率地写尽世间万象,旨在彰善瘅恶,是现代黎巴嫩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为您推荐

鲁依斯·萨丰,C.

鲁依斯·萨丰,C. : 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时修读计算机信息专业,而后进入广告行业,1992年辞职专注于文学创作。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小说《风之影》(2001)。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书的传奇故事。故事背..

拉科,N.

拉科,N. : 阿尔巴尼亚女性文学知名代表人物,与X.斯巴修、N.杰蒂耶和B.朗多并称后卡达莱时代作家。生于科尔察,在家乡完成中学学业,16岁发表早期诗歌,诗作抒情奔放,富于感染力。后毕业于地拉那大学新闻专业,..

《筛》

《筛》 : 出版于1923年,有续集名为《新筛》(1973)。《筛》由20余篇文章组成,其中有直接阐明文学、文学批评之概念及其特质的文章,也有对攻击革新派的言论的回应,还有为旅美派和其他派别诗人作品所作的序言..

《巴雅尔的哭丧人》

《烧焦的土地》

《烧焦的土地》 : 出版于1982年。《烧焦的土地》是伊朗第一部反映两伊战争的作品,整部小说是作家本人在遭遇袭击的城市中的亲身体验,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初始阶段,处在战争第一线的伊朗南部重镇阿瓦士人民..

基尔沙,D.

基尔沙,D. : 生平不详。据推测,基尔沙似乎是小罗斯哥萨克人,出生于基辅附近,长期居住在西伯利亚,并于此收集、创作歌曲,受俄罗斯农场主杰米多夫委托编撰诗集。诗集最早以手稿形式出现,18世纪50年代被抄录,原..

艾敏·马鲁夫

艾敏·马鲁夫 : 生于黎巴嫩。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迁居巴黎。母亲是马龙派天主教教徒,父亲来自希腊天主教家庭。马鲁夫曾就读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学校占豪尔圣母学院,后在黎巴嫩贝鲁特的圣约瑟夫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