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特,D.

    马拉特,D. :

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幼年在马来西亚度过,1951年随全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60~1964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语,成为《迪什》杂志的编辑,深受迪什派诗歌理念和风格的影响并成为重要成员。毕业后随丈夫赴美国,在威斯康辛和加利福尼亚住过数年。1968年获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的硕士学位。1970年与丈夫分手后回温哥华教书。20世纪70~80年代,她与人合作创建了《期刊》杂志并任编辑,并越来越深地卷入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事务,参加和组织了几次女性主义会议,又与人合作创建了女性主义杂志《泰涩拉》。

马拉特先后在多所加拿大高等院校教书或任驻校作家,如阿尔伯塔大学、卡皮拉诺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马尼托巴大学、维多利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等。她因对加拿大文学的贡献而获得过包括加拿大勋章、加拿大文化委员会奖、温哥华市长艺术奖等在内的多种荣誉和奖励。

马拉特发表了诗歌、散文、小说及其他著述计22种,表现了她广泛的兴趣和在不同体裁之间轻松自由驰骋的能力。基于她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档案馆任口述历史学家、任《卡皮拉诺评论》《岛屿》等多家期刊编辑的经历,她发表了两部非虚构性作品《斯蒂夫斯顿追忆:一部日籍加拿大人的历史》(1975)和《打开门:温哥华的东区》(1980),写了受到评论界好评的小说《历史中的安娜》(1988)、《剥夺》(1996)等。还与魁北克女性主义作家N.布罗萨尔合作发表了《红紫色》(1985)和《双重否定》(1988)。她的其他作品还包括《一则故事的框架》(1968)、《树叶/树叶》(1969)、《环》(1971)、《温哥华诗集》(1972)、《斯蒂夫斯顿》(1974)、《如何拥抱一块石头》(1983)、《触及我的舌头》(1984)、《历史杂谈》(1988)、《救难》(1991)、《鬼故事集》(1993)、《与临盆生产有关的两个女人》(1994)、《迷宫朗诵会》(1998)、《冬/米/茶的负担》(2001)、《这震颤是爱》(2001)、《七只玻璃碗》(2003)、《受赠》(2008)等。

加拿大的作家大多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常在作品中表现移民的经历和体验,马拉特也不例外。因在多个国家居住而使用过五种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早年经历培养了她对语言的特殊敏感性。她的诗歌语言紧凑但有点晦涩,却很受评论界的赞扬,认为它富有韵律且意象鲜明,行文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她的作品大多以温哥华地区为背景,表现出较强的加拿大意识和加拿大西海岸地域意识,女性主义倾向,以及明显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这些特征在她的小说《历史中的安娜》中尤为突出。

马拉特是60年代迪什派诗人中极少数的女性之一,又因诗歌和小说创作中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而在加拿大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您推荐

西姆斯,W.G.

西姆斯,W.G. : 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卒于查尔斯顿。幼年丧母,父亲因生意失败外出谋生,由祖母抚养长大。年少时曾在一家药店打工,未曾接受正规教育。18岁开始学习法律,182西姆斯的写作画像7年获律师资..

《英国人的仆童》

《英国人的仆童》 : 小说平行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以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加拿大西部印第安人居住地的真实事件柏树山大屠杀为素材,记载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凶残杀戮。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

《典仪》

《典仪》 : 这部小说以一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返回故乡的混血印第安人塔尤为主人公,描写塔尤通过一系列典仪治愈自己的精神创伤,重新融入部族群体。同时以自己的身份回归召唤来雨水,结束了祖先土地上..

《双钩》

毗湿奴

毗湿奴 : 在吠陀时代,毗湿奴可能是太阳神的一个称号;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他被认为是印度三大神中的保护之神。他有四只手,分别拿着神螺、神盘、神杵和莲花。他还有一张神弓和一把神剑。他有时坐在莲花上,..

基辅洞穴修道院

基辅洞穴修道院 : 建于雅罗斯拉夫大公时期的1051年,最早由两条高2米、宽1.2米的洞穴组成,相距400米,分别向第聂伯河延伸,总长500余米。11~19世纪基辅洞穴修道院一直是宗教文化中心,这里记录编年史,开设圣像..

《死者年鉴》

《死者年鉴》 : 小说场面恢宏,人物众多,讲述了美洲大陆几百万被白人屠杀了的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亡灵的故事。西尔科在这部小说中虚拟了一部古玛雅年鉴,以年鉴中欧洲白人侵占美洲大陆和白人统治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