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伊,H.

    普拉伊,H. :

生于巴黎。父亲是木匠,母亲是修藤椅的女工。普拉伊最初当杂工,1923年进入格拉塞出版社做新闻工作,创作了《他们是四个人》(1925)、《每天的面包》(1931)、《世上的受苦人》(1935)、《士兵的面包》(1937)和《幸存者》(1938)等一系列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叙述战争中的经历、日常的贫困生活和长期从事的工会斗争,文字朴实,不加任何修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主要从事对古代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研究。

普拉伊生活俭朴、不修边幅,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鼓动者。他是无产阶级作家小组的奠基人,主张写作无产阶级的小说,先后创办了《无产阶级》(1933)、《逆流》(1935~1936)、《现在》(1945~1948)和《民间传统杂志》(1949~1950)等报刊。他在格拉塞出版社里出版了许多工人作家的作品,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为您推荐

杜阿梅尔,G.

杜阿梅尔,G. :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附近的瓦尔蒙杜瓦。杜阿梅尔毕业于大学医科和生物系,当过医生,1906~1908年组织了文艺团体“修道院文社”。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任《法兰西水星》月刊的文艺评论栏主编,..

昆德拉,M.

昆德拉,M. : 生于捷克的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昆德拉从小就学弹钢琴,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他曾加入共产党,迷恋音乐、诗歌和电影,从事诗歌、散文、剧本创作,并在布拉格电影学院教书。早在1958..

格洛弗,D.

格洛弗,D. : 生于达尼丁,卒于惠灵顿。6岁时父母离婚,随母亲生活,自幼阅读了母亲和外婆收藏的很多文学作品,在母亲鼓励下,10岁开始学习创作。20世纪30年代,有《躲债六法》(1936)、《巴黎约定》(1937)和《诗十三首..

斯坦纳尔,S.

格勒尼埃,R.

格勒尼埃,R. : 生于北方城市冈城。在南方的波城长大。格勒尼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1942年退役后,在索邦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曾师从G.巴什拉尔。他依靠在学校兼任学监谋生,同时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

杜拉斯,M.

杜拉斯,M. : 生于越南嘉定,卒于巴黎。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她4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18岁来到巴黎,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1935~1941年在法国移民部任秘书..

格拉克,J.

格拉克,J. : 少年时就读巴黎的贵族学校亨利四世中学,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政治学院主修历史和地理,先后在巴黎和外省的中学任教。他一度受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与A.布勒东交往密切,但他后来的创作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