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威廉 : 小说家。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加拿大空军服役。大学毕业后曾在邮局做过职员,后来一度侨居巴黎,到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旅行,1925年回国做职业作家。他于1939年和1949年两次得欧·亨利奖,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51年获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1963年获普利策小说奖,1962年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章。
福克纳以写南方小说闻名遐迩,但他的创作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他早年喜爱庞德和艾略特的诗作,把主要精力用在写诗和翻译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上,1924年出版了诗集《石头神》。写诗是习作练习,锤炼了他的写作技巧。他的小说处女作《士兵的报酬》(1926)属于“迷惘一代” 之类的作品,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兵返回美国定居和在欧洲旅行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后人们的失望情绪。《萨托利斯》(1929) 一书从作者家庭历史中汲取了素材,在主人公约翰·萨托利斯上校身上能看到福克纳祖父福克纳上校的影子。这部小说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的第一部。约克纳帕塌法是作者虚构的位于美国南方的一个县名,他后来的许多小说都是以这个“县”为背景的。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运用复杂的形象和象征手法,利用意识流写作技巧,写南方望族康普森家庭的没落,家中子女三人都是白痴,只是靠黑人仆人才把这个家庭箍在一起,这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必然没落的趋势和南方传统道德观念的泯灭。这本书是福克纳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有人认为可以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媲美。
*《我弥留之际》(1930) 写邦德仑和孩子们一起送妻子的灵榇回乡的路上所遇到的种种波折和各人的激烈思想斗争。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大胆标新立异,全书用五十九个人物内心独白来讲述整个故事,既揭示了人心灵深处的思想斗争,又揭示了人跟社会的冲突。《八月之光》(1932)是一部写种族问题的小说,通过写乔·克里斯默斯受迫害、成为种族歧视的牺牲品和农村姑娘莉娜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寻找父亲的故事,揭示了南方生活的真实情况,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和冲突愈来愈严重了,也反映了作者的“归真返朴”、唾弃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八月之光》一类的小说多运用了闪回手段,打破了时序观念,同时大量使用了黑人和白人的方言。*《押沙龙,押沙龙!》 (1936) 写汤姆斯·萨特彭庄园的兴衰史,结构复杂,语言别致,是福克纳的另一部重要小说。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 《村子》(1940)、《闯入者死》(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 《大宅》(1959)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程度不同地反映了美国的现实生活。例如,《寓言》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闯入者死》是探讨南方种族歧视和种族问题的。他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1950年,福克纳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时候说过,他写的作品是为了肯定人类的价值:“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在许多崇拜福克纳的人们心中,他是美国现代最伟大的一位小说家,娴熟地掌握了文学写作技巧,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人类的问题提出了透辟的看法,他杜撰的约克纳帕塌法县是偌大世界的一个缩影。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