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韦恩 打死父亲(1962 ):
作者简介 约翰·韦恩(1925 —),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1925
年3 月14 日出生在斯托克一个富有的牙医家庭,其童年生活在自传 《轻快地
奔跑》(1962 )中有生动的描述。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与当时被认为
是“运动派”诗人的金斯莱,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同出诗集《五十年代诗
人》。1947 年从牛津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当过大学讲师。1959 年后成为专业
乍家。他写过剧本、文学传记,出版过诗集《基石上刻的字》、《向上帝哭
泣》、《荒野小路》、《致五位艺术家》等;他的文学评论也很有特色,较
著名的有《初步评论文集》、《论文学与思想》、《塞缪尔·约翰逊集》等。
韦恩最大的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成名作《每况愈下》(1953 ),模拟流浪
汉小说的形式,描写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挣脱家庭和社会地位
的羁绊,尝试各种职业,以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万花筒般动荡不定的英
国社会。主人公一方面努力探索人生价值,一方面倾泻着内心的愤怒。该小
说被认为是 “愤怒的青年”的第一部小说。韦恩也因此被认为是五十年代 “愤
怒的青年”的代表之一。韦恩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传统,在《打死父亲》
(1962 )中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在《山里的冬天》 (1970 )
里,描写大资本的势力无孔不入地侵蚀到每个偏僻的角落,表现了人民的不
满情绪。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生活在现在》(1955 )、《竞争者》(1958 )、
《年轻的客人们》(1965 )、《较小的天空》(1967 )、《赦罪僧讲的故事》
(1978 )等。短篇小说集有《叔叔及其他故事》(1960 )、《救生员及其他
故事》(1971 )等。
内容概要 1943 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英国一条乡间小路
上,16 岁的男孩子杰里米·科尔曼正欢快地骑着自行车作长途旅行。他出身
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丧母,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一个酷爱自己工作的希
腊文教授,对儿子要求很严。但是,杰里米忍受不了那间象坟墓一样又黑又
闷的屋子,更忍受不了父亲冠冕堂皇的说教和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束,渴
望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中去涤荡自己的心灵。蓝天,白云,生机勃勃的
嫩草,向空中笔直冲去的小鸟,都令他兴奋不已。一种超平意志的力量控制
了他,他把深恶痛绝的希腊文法书狠狠地撕碎,让纸片沉到厚厚的黑烂泥中,
回到家里弹起了钢琴。杰里米从小酷爱音乐,14 岁那年第一次听到爵士乐
时,立刻明自了这便是他的一切。现在,只有在弹琴时,他才能体会到小鸟
起飞时的那种自由。一种反叛心理使他顶撞了父亲,然后离家出走。在市中
心的舞厅里,他成功地演奏了几曲爵士乐,和一个妓女跳舞,喝酒。要不是
因为酒醉呕吐,他差一点儿把童贞献给了那个娼妓。在被人狠揍一顿之后,
他狼狈地回到家中。杰里米痛苦万分,深感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沾污了,想到
宗教中去寻找解脱,用宗教的热诚把自己全身上下严严实实地裹起来,连钢
琴也不弹了。父亲期望他浪子回头,认真读书,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希腊
文法同灵魂的得救搅在一起。板球课上,路边出现的一只可爱的小狗,一位
年轻漂亮的姑娘,又唤醒了他心中对美的回忆。幸福感象一阕幽静的乐曲从
他心中喷涌而出。他又弹起了钢琴,热情奔放。杰里米第二次离家出走,是
这一年的夏天。他先在乡间谷仓里挺身而出,解救了一个遭人欺侮的姑娘,
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她,然后卖了自行车,独自乘火车来到伦敦,决心找个
成长不受阻碍的地方呆它一段时间,他在舞厅里找了个弹钢琴的工作。尽管那时的伦敦常常停电,到处是断墙残垣,他的收入菲薄,住在破破烂烂的房
子里,连食品供应证也没有,但是他能够用爵士乐迷住观众,便有了最大的
快乐。对杰里米来说,爵士乐就是他的命根子,就是他生活的目的。他忘记
了家庭和亲人,战争和时间,也忘记了自然和死亡。整个宇宙在他眼中就是
64 个黑色白色的琴键和那间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酒吧。他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演
奏技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伦敦,他先后结识了蒂姆和珀西。蒂姆欣赏他
的爵士乐,还热心地帮他搞来了身份证。但蒂姆那种玩世不恭、喜欢吹牛、
厚颜无耻地倚在女人身上混饭吃的品格却很令杰里米鄙视。珀西·布莱特与
蒂姆完全不同,他和杰里米的友谊真挚而牢固。珀西是个黑人,在美国空军
服役,身材魁梧,宽忍沉着,富于魅力,一只活阀长号被他吹奏得出神入化。
对音乐的热爱、理解和追求,把两个肤色不同的青年人紧紧联在一起。珀西
一开始吹的那几个音,杰里米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号声畅快淋漓,似乎不
断鼓动人们向前冲锋。听了珀西的演奏,杰里米才懂得爵士乐竟可以达到那
样一种深度和广度。珀西在杰里米的心目中便有了一种天神般的力量。珀西
的家在美国马里兰州,他从5 岁起就饱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杰里米告诉他,
在英国绝对不会有人那样对待他。珀西那深沉而又哀伤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嘲
讽的神情。杰里米离家出走后,他的姑姑艾莉诺急病了。她在高烧中看见杰
里米即将被烈火烧死,而他的父亲却身穿黑衣为他祈祷。艾莉诺托人找到杰
里米。杰里米从伦敦赶回来看望姑姑,并期望和父亲达成谅解。他说:您的
教育方式并不合我的意,我要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这并没有必要使我
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阿尔弗雷德一点儿也听不进去父子俩不欢而散。回
到伦敦后,杰里米对过去的一切都一无牵挂了,潜心研究音乐。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了,他应珀西之邀来到巴黎,艺术上有所创新,觉得自己又一次获
得解放,他和珀西的友情也更加深厚。他的另一个朋友蒂姆却越发堕落,抛
弃了妻子儿女,和别的女人鬼混。杰里米狠狠地教训了蒂姆,两人分道扬镳。
他觉得有数不清的话要对蒂姆的妻子吉恩讲,吉恩对他也似乎有所期待,两
人热烈地拥抱接吻,非常自然地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平静地分手。从那一晚
开始,杰里米突然失去了全部激情。他明白自己绝不可能成为蒂姆那样的人,
却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他告别了
珀西,回到伦敦,只想安安静静地打发日子。在以后的10 年中,他象块石头
一样躺在水底,身上长满了水草,音乐毫无进步,虽然又长了10 岁,在内心
深处却是沉沉睡着了。他和一个叫黛安娜的女人同居8 年,却毫无情分。直
到有一天,他在广告上见到珀西的名字,才重新唤起他的热情。他和珀西相
约共同组织乐队,继续他们的事业。一伙种族主义暴徒把他俩打成重伤住院,
所谓英国不存在种族歧视的大话一夜间就破产了。珀西在幻觉中看见自己成
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向全世界呼吁:各种肤色的人一律平等。杰里米在
医院里和赶来看望他的父亲披肝沥胆,倾心相谈。他不指望老人在这种年纪
还能学会年轻人的语言,但他担信医院使父子二人至少有了共同生活的基
础。出院以后,杰里米和珀西的爵士乐乐队遇到一个摇摆舞乐团的有力挑战,
演出遭到失败。听众散尽以后,他们两人回到空无一人的大舞厅,在月光的
映照下,象过去一样演奏起他们视为生命的爵士乐曲。
作品鉴赏 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
当代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是,就艺术手法
来讲,它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通常写法,不对环境和人物作直接的描写和说明,而是通篇使用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主人公杰里米、他的父亲
阿尔弗雷德、姑姑艾莉诺、好朋友珀西错综交织的第一人称叙述,准确俪细
致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只是通过这4 个人物变幻流动的意识屏幕,才得到曲折的反映。形式是内容
的自然延伸,是由内容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韦恩选定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当然是由小说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决定的,《打死父亲》的主线是当代西方社
会里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在杰里米和父亲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内容
和性质,却以鲜明的现代特征区别于传统的过去。不错,现实主义作家表现
父子冲突和家庭矛盾的题材,在世界文学艺苑中早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众多
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这座画廊里熠熠生辉。但是,同古典作家对政治、经济、
法权、地位等人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社会关系中的利害冲突,直接毒化家庭
关系的精采描写不同,韦恩笔下的父子冲突的社会原因被大大淡化了,他着
力表现的是人的心理和人性本身的经历,或者说,是两代人精神世界的冲突。
杰里米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尽管从小丧母,却从不缺少一般意义上的家
庭温暖,物质生活相当优裕。他的反抗不是来自暴力的压抑或求生的本能,
更没有王位、金钱、社会地位或继承权的得失,而仅仅是潜意识中强烈的自
省和对流畅自由的人生选择的不倦追求。他无法忍受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
束和父亲关于社会责任感的严肃说教,只渴望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去涤荡
自己的心灵,到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中去追求人生的自由创造和随意发展。
把这种矛盾冲突概括为新旧两种制度的斗争或者善与恶的对立,都难免言过
其实; 说它是两种人生价值观的交锋可能更令人信服。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自
由选择”的精神,在主人公那种时而迷惘时而清醒,时而空虚时而充实的心
灵流动中,在他的鲜明的刚强的放纵的性格成长中,在他明确的艺术追求和
盲目的人生目标的痛苦辉映中,在他最终无可避免的耐人寻味的失败结局
中,得到惊人成功的艺术体现,而引发,推动和激化家庭矛盾的社会的政治
的经济的外在要素却降低到十分次要的地位。淡化不等于弱化,降低也不是
取消。杰里米和父亲的冲突毕竟是社会冲突的缩影。作者只是队更隐秘的心
理层次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上,通过心理抵触的生动描写来反映当代社会生
活中的独特面貌。在这种创作动机的支配下,用类似戏剧中内心独白的叙述
方式显然是最佳选择。它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便于抒情和议论,
容许时空跳跃而极少限制,能够用最生动最细腻的笔触去勾画人物复杂的精
神世界,包括潜意识领域中的微妙活动,还给读者带来一种类似自传体裁的
真实感。在黑人珀西昏迷中,作者不失时机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幻
觉思惟表现他渴望平等博爱的复杂感情,为这部小说反对种族歧视的鲜明副
题画龙点睛。珀西是杰里米深深敬仰的人生导师。他对音乐的追求和善良宽
厚、坚韧不拔的思想品格,使他成为小说中着墨不当却举足轻重的正面形象。
堕落放荡、厚颜无耻的蒂姆,作为杰里米反面意义上的人生导师,与珀西形
成鲜明的对比。阿尔弗雷德也是杰里米的对立面。但他的性格中不象蒂姆那
样充满了恶,而只是囿于“旧”而不能自拨。他酷爱自己的事业,关心儿子
的成长,强调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年轻人
的成长。这种与主人公尖锐对立却又不能简单地归入反面角色的典型形象,
对今天的西方读者和东方读者来说,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方开胜)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