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草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20.1万字。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广泛探讨了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武林中人的性格气质、武学境界、临敌心态、哲学基础、健身益寿作用等诸方面,肯定了中国武术的科学地位。本书还运用大量生动资料,论述了武术与养生、武术与江湖、武术与秘密社会、武术与气功、武术与现代人生等的关系。收入“中国人的奥秘丛书”。
《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
《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
陆草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20.1万字。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广泛探讨了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武林中人的性格气质、武学境界、临敌心态、哲学基础、健身益寿作用等诸方面,肯定了中国武术的科学地位。本书还运用大量生动资料,论述了武术与养生、武术与江湖、武术与秘密社会、武术与气功、武术与现代人生等的关系。收入“中国人的奥秘丛书”。
出版时间:1992-11 武林藏书录 : 藏书史著作。丁申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丁氏嘉惠堂自刻本,1957年12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丁氏原刻本排印。武林为杭州别称,起于宋代。丁申(?—1880),字竹舟,浙江杭州人,与其..
《武林奇侠传》:张永安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版。23万字。讲述清末民初武林奇侠孙禄堂的故事。孙禄堂自幼习武,历拜武林名家为师,深得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家之真传,将其融汇贯通,独创“孙氏太极拳”。孙禄堂轻..
气质俱盛 : 此词句来源于论述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特色的五代·荆浩所著《笔法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气”指神韵气力,即绘画形象中所呈现的感人的一种气韵或称之为“意境”;“质”指在绘画艺..
气质之性: 又称“气禀之性”。理学概念。与“天命之性”、“天地之性”相对。张载提出:“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二程赞同此说。认为“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变化气质: 理学家的教育作用学说,又称“变化气禀”。宋儒认为人性可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纯然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善恶并存。教育作用即是变化气质之性,以恢复天命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